被丈夫抛弃,靠饺子翻身:真实“水饺皇后”更传奇 - 新闻详情

被丈夫抛弃,靠饺子翻身:真实“水饺皇后”更传奇

来源:Mtime时光网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05-03 20:32:38



编者按:

《水饺皇后》正在热映,臧健和女士一生的起起伏伏令人动容。从铜锣湾的蜗居到价值60亿的食品帝国,她经历的真实故事,可能比电影更精彩。





从医院护士,到香港难民

1977年11月,臧健和牵着两个女儿的手,踏上陌生的香港土地。

母女三人本打算前往泰国与她们的丈夫、父亲团聚。没曾想,命运跟她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



臧健和和两个女儿

1967年,在医院做护士的臧健和,结识了一位来华进行医疗援助的泰国华侨医生。

两人日久生情,援助到期后泰国医生决定留在中国,臧健和以身相许,很快两人生下了两个女儿。

平静的生活被一封信打破。1974年,丈夫得知父亲去世,赶回泰国奔丧,这一去,却没了音信。

直到1977年,臧健和才终于和丈夫取得联系。

在那个出国不太方便的年代,她想尽办法带着两个女儿动身前往泰国,幻想着在东南亚一家团聚。



臧健和一家人(1973年)

但美好生活的期许很快被打破。

臧健和到了泰国才发现,在重男轻女思想的荼毒下,虽然官方早就在法律上废除了一夫多妻制,但当地人熟视无睹,只要经济条件尚可,男人三妻四妾就是家常便饭。

更令臧健和扎心的是,婆家嫌弃她生的都是女儿,在这三年里早就给她丈夫安排了另一门婚事,并已经有了一个儿子。

婆家的态度也很明确,只要臧健和接受一夫多妻,可以让母女留在泰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但臧健和完全不能接受,在中国自小接受的是一夫一妻制的观念,更何况哪怕她愿意委屈自己,也决不能让女儿被重男轻女的婆家冷眼相待。



臧健和与两个女儿

此时臧健和进退两难:就这样回去,面对青岛老家的父老乡亲的询问她又该如何作答?

32岁的臧健和并不是第一次面对这种绝境,更不是第一次遭到男人的背叛。

她出生于兵荒马乱的1945年,3岁时父亲留下一句去台湾闯闯便再无音信。

她从小就意识到自己家庭的特殊:父亲缺席令母女的生活风雨飘摇,却也给了她克服苦难的勇气。

于是有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

转机时,臧健和作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带着两个女儿留在举目无亲的香港,重启人生。



蜗居铜锣湾,绝路上的觉醒

留在香港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便是住处。

普通人想找个舒适的落脚处都费劲,更何况是带着两个女儿的单亲妈妈。

再三寻找下,臧健和在铜锣湾电车厂的一栋旧楼里找到了住处,只有四平米大小,还没有窗户。



两个女儿在铜锣湾

曾经是名体面的护士,如今蜗居在没有窗户的牢笼中,臧健和的心情可想而知,但现实的压力根本容不得让她为落差而难过。

她面临的另一大问题便是工作。三张嘴等着吃饭,听不懂粤语的她只能找不需要交流的体力劳动工作。

最多的时候,臧健和每天要打三份工。前脚在酒楼处理厨余垃圾,后脚赶去其他地方打扫厕所,她还凭借之前的经验,做起私人护工。

每天都要工作至少16个小时,但臧健和也逐渐能为女儿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还有多余的积蓄可以寄给青岛老家的母亲。

忙碌的代价便是,本该在这个年龄受到父母疼爱的女儿们,无人照顾。

当初她答应房东阿婆,留在家中的小女儿只能待在房间里,不可以在其他区域活动。



可小孩哪懂得合同里的条文,孩子总会想尽各种办法溜到客厅看几眼电视上播放的动画片。

一来二去,房东阿婆觉得小孩把地板弄得很脏,臧健和收工到家后,便收到阿婆疾言厉色的投诉。

搞清楚事情原委后,臧健和的处理方式十分聪明,之后她经常主动帮阿婆打扫家中卫生,同时教育女儿摩擦在所难免,但怀着爱心去沟通会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阿婆也通情达理,对眼前这对南下讨生活的母女心生同情。于是在臧健和外出务工时,阿婆主动帮忙照顾孩子,还为她们提供了更大的房间,租金与之前保持一致。

日后回忆起这些往事,臧健和感慨,与阿婆的相处令她相信,无论管理企业还是与人沟通,不止有原则,还要有爱心。



俗话说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刚刚在香港扎根,打击接踵而至。

1978年3月,臧健和做工时被一个年轻人撞倒,已经吃过太多苦的她并没有在意,起身接着干活,直到晚上回到家才感觉腰痛难忍。

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诊断为腰骨断裂,这意味着臧健和再也无法承受重体力劳动。

更糟糕的是,医生还发现她身患严重的糖尿病,必须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庭而言,这笔治疗费用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

香港社会福利处了解到臧健和的遭遇主动上门,提出为她提供一份社会保障金,这份金额比她日常的体力工作收入要高些。

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像当初拒绝婆家提供的保障一样,臧健和却坚决拒绝了保障金。

这种执拗或许正是臧健和日后创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她觉得如果依赖于救济金,那母女这辈子就这样了。

如果她只是追求安稳的生活,当初留在泰国便可下半辈子无忧,但既然选择来香港,就是为了争口气,更要为女儿的人生提供更多可能。

可拒绝了救济金,别说医药费,生活都成问题。

在家养病期间,不少工友上门探望。虽然此时的臧健和囊中羞涩,但还是会以北方人的待客之道——包顿饺子来款待家里的客人。



那个年代,虽然香港也有水饺售卖,但远没有成为大众的日常饮食。

臧健和的山东饺子皮厚、馅大、味道浓郁,所有吃过她饺子的人都会留下一句:“好好食啊。”有位工友甚至称赞,这手艺完全可以拿到店里卖。

就这么随口一句,却点亮了臧健和未来的路:既然没法做重体力活,何不摆摊卖饺子?身体好了出摊卖卖,不舒服要带孩子收摊就好。

饺子,在北方是朴素的日常食物,却承载着普通百姓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更成为臧健和人生下半场奋斗的主旋律。



湾仔码头的第一声吆喝

上世纪70年代,香港地铁尚未开通,来往港九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轮渡,从九龙出发来到港岛,上岸的第一站便是湾仔码头。

摆渡而来的人流,在途中解决一顿便餐也成为刚需。因此,这里汇集了大量小摊贩,臧健和同样选择在这里开始最初的创业。



臧健和用手中仅有的500元港币作为启动资金,购买了餐具、原材料以及组成餐车的木料。

眼前的实际困难靠双手都可以解决,但对她而言最难以接受的还是心理落差。

出摊的第一天,一个声音一直回响在臧健和的脑海里:

终于还是沦为街边小贩了。

别人都在努力吆喝叫卖,而臧健和,根本喊不出口。

这时有五个学生来到摊前,开口道:“你卖乜?”(你卖的什么)

虽然臧健和还听不太懂粤语,但知道肯定是客人询问,马上热情的比划是水饺,北京水饺。



来了生意,臧健和也顾不上内耗,热情招呼学生坐下,很快端上刚出锅的水饺。

“好好食啊!”一位学生脱口而出的评价,完全打消了臧健和的所有顾虑,也让她对自己小小的创业开始有了信心。

日后几十年里,每当有人问起她关于“湾仔码头”创业的故事,她总是会兴高采烈地描述卖出的这第一份饺子。

很快,母女三人就在湾仔码头混出了名堂。臧健和照看生意,女儿们放学后就来帮忙。

她还针对香港本地人的口味,对饺子的口味进行改良。

香港人不喜欢饺子皮太厚,就将皮擀得像馄饨皮一样薄,喜欢清淡饮食,就在饺子馅里减少肥肉的比例,还增加鱼虾等本土化的馅料。



随着食客的来来往往,臧健和的“北京饺子”的口碑也越来越好,短短一年就有各路老饕慕名而来,这其中也不乏报馆记者。

1978年,香港《文汇报》的记者来到摊前,不仅品尝了臧健和的饺子,更被母女三人的故事打动。

这是媒体第一次对臧健和的故事进行公开报道,此后各路记者成了她饺子摊的常客。

仅在1982年就有超过30家港媒对臧健和进行报道采访,她甚至以小摊主的身份登上了杂志封面。

而《东方日报》以“水饺皇后”的标题吸人眼球,这个名号彻底响彻香江两岸。



1983年,随着香港政府对湾仔码头进行改造,小贩不得摆摊,臧健和不得不离开这块福地,用港府的赔偿和这几年的积蓄开办了一家饺子工厂。

工厂规模不大,直接贩卖新鲜生饺,这就是后来“湾仔码头”品牌的雏形。

被臧健和称为“表姐”的一位朋友,把她的饺子带到香港日商的内部聚会上,其中一位日本商人的千金从未见过中国水饺,却一口气吃下20多个,这位日本商人敏锐的嗅到了饺子中存在的商机。

当这份邀约摆在臧健和面前时,臧健和既兴奋又紧张,因为落款处的这家公司,正是发源自近畿的日本老牌百货公司大丸。

一见面,这位日本老板便提出想看看臧健和的工厂,臧健和愣住了,将自己只是小贩出身,只有个山寨工厂的背景全盘托出。



“表姐”埋怨臧健和你们北方人就是太实诚了,但她的这份坦诚却换来了第二次邀约的机会。

也许是对臧健和的饺子有了背景调研,第二次见面时日资合作的意愿十分强烈,他们愿意提供更大规模的工厂,提供品牌牌照,臧健和却拒绝了天上掉下的这块“馅饼”。

日本商人打得一手好算盘,饺子还是臧健和的,但换上了日商的品牌。

臧健和虽是小贩出身,但具有敏锐的品牌意识:等资方把这口饺子咽下去,臧健和被踢出局,饺子就和自己完全无关了。

她坚决不接受让“北京饺子”摇身一变成为“东京饺子”。



湾仔码头生饺店开业,蔡澜出席

虽然碰了一鼻子灰,大丸百货却看重了这份商机。

第三次谈判时,主动权已经掌握在臧健和手中。最终,她保住了品牌自主权,只是以合作品牌的身份入驻大丸百货。

1984年,香港政府接到牌照申请,臧健和提交的“湾仔码头”牌北京水饺正式成立,起这个名字意味明确,她提醒自己在哪里起家,也告诉食客还是当年的那家水饺。

进入商超的“湾仔码头”迅速占领了市场。



根据当时的数据统计,湾仔码头在香港生饺市场占有率达100%,速冻水饺占有率达30%。

臧健和的人生,也终于完成了从流落街头的单亲妈妈,到成为“水饺皇后”打入高端商超的人生逆袭。

TVB更是以她的故事为原型,在1995年拍摄了电视剧《水饺皇后》,由陈松伶饰演臧健和,这也令更多人了解了她颠沛流离,又绝地反击的传奇人生。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回归与馈赠:饺子里包着的中国心

1997年7月,臧健和开心的向各界妇女老人送出近2000盒水饺庆祝香港回归。同月,湾仔码头与美国品食乐集团达成收购协议。

这家美国冷冻餐饮界巨头收购了湾仔码头70%的股权,目的是将湾仔码头推向全球,填补世界市场缺乏顶级中国水饺品牌的空白。



2001年,通用磨坊收购湾仔码头母公司品食乐

起初,臧健和对美国人伸过来的橄榄枝不屑,美国人懂什么是饺子?

但在亲自参观了品食乐的现代化食品工业生产线,见识到对方面向全球的销售网络后,她逐渐改变了想法。

用臧健和的话讲,肯德基和麦当劳可以风行全球,中国饺子也可以。

借助这次收购,湾仔码头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张,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终于有机会进入中国北方地区,大部分国人也是00年左右接触到早就风靡全港的“北京水饺”。

更重要的是,湾仔码头可以借助品食乐遍布全球的行销网络,让世界各地的人都吃到中国饺子。

收购协议中,就包含了母公司必须支持湾仔码头投资内地建厂的条款。

1998年3月,湾仔码头在上海开办了第一家合资工厂,此后陆续在全国各地投资建厂。臧健和的饺子终于回到了内地,回到了北方。



此后,她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内地,这其中有生意上的考量,但也包含着一片乡愁。

在内地下岗潮的那几年里,她的工厂优先招收下岗女工,帮助妇联成立再就业培训机构。她用自己的切身经历,鼓励工人重拾生活信心,最大程度上提供劳动岗位。

此外,臧健和开始频繁的为内地提供慈善帮助,帮助孤寡老人,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等等。

后半生大跨步的事业发展的同时,臧健和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糖尿病折磨了她40年,心脏问题也时常困扰着她。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臧健和也鲜有对外露面,湾仔码头的事务基本由大女儿来管理。



2019年,“水饺皇后”臧健和在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逝世,享年73岁。

从一辆手推车,到叱咤商界的食品帝国,臧健和用一生证明:人生如饺,要经得起滚水翻腾,才能浮出水面。

而她亲手包制的,从来不只是食物,更是不甘沉底的尊严与奋斗。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