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士“通胀” 中国十年翻倍 学者吁培养“产业博士” - 新闻详情

全球博士“通胀” 中国十年翻倍 学者吁培养“产业博士”

来源:香港01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07-07 06:05:39



《自然》(Nature)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全球博士毕业生人数在过去几十年持续稳步增长。在中国与印度等国,这一增速尤为迅猛。然而,博士学历原本作为进入学术界的“垫脚石”,如今却面临供过于求的困局。由于大学与研究机构职位有限,许多博士生最终需另谋出路,而高校对此并未做好充分准备。

“我们需要让博士教育变得更有意义、更可持续,并更好地与多元化的社会与劳动市场需求相契合,”葡萄牙高等教育国务秘书克劳蒂娅.萨里科(CláudiaSarrico)表示。她曾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任职,长期关注博士教育体系改革。

文章数据显示,OECD成员国自1998年至2017年间,博士学位获得者几乎翻倍,增势至今未减。儘管近年澳洲与巴西等部分国家出现博士招生下滑,但中国的博士人数却以倍数增长,从2013年的约30万人攀升至2023年的逾60万人。



Nature日前发文指,全球博士持续增长,中国印度等国家这一现象更盛。其中,中国在2013年至2023年博士生数量翻倍增至60万。

“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且仍在不断增长,”香港大学专注高等教育政策与实践的教授雨果.霍达(HugoHorta)指出。他分析道,推动这一现象的因素包括拥有学士与硕士学位者不断增加,以及许多中国家庭期望透过高等教育投资换取更佳的经济与社会前景。

不过,霍达也坦言,学术界的职位增长远未能匹配博士人数的急剧上升。“人们攻读博士课程,往往是为了进入学术界,但实际上未来可竞争的职位极其有限。”

这一趋势在美国、英国、澳洲等国尤为明显。2023年一项针对英国逾4500名博士毕业生的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最终从事学术界以外的职位。这些工作可能与研究无关,甚至与其博士专业不对口。

在南非,一项针对6000多名2020年博士毕业生的调查中,有18%表示难以找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职位。“即便他们找到工作,那些职位不一定与他们的博士专长相关,也往往不是他们所预期或渴望的,”史坦陵布什大学研究员、该研究共同作者米兰卓.范.利尔(MilandrévanLill)表示。“在我看来,我们的博士人数已达饱和点。”她补充指出,部分博士生在非学术岗位中感到“学历过高却不被重视”。



博士生数量增加,但却难以找到符合原专业的合适职位。(视觉中国)

虽然如此,该项研究仍发现博士毕业生的整体职涯满意度偏高,超过九成表示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其中,来自科学与科技领域的博士生更容易找到与研究相关的职位,并因此展现出更高的工作满意度;而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领域的博士生则较难获得此类职位。

面对博士人数的快速扩张与学术岗位饱和的现实,业界逐渐呼吁转向“产业博士”等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以应对日益多元的劳动市场。

中国是博士人数增长最为迅猛的国家之一。《第一财经》引述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朱鸿明教授表示:“近几年来,国内考博的人数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传统的『本-硕-博-教职』的职业路径依赖,另一方面也因为硕士的就业竞争激烈,很多研究生认为博士学历在就业中具有优势。”

一位美国高校教授指出,博士潮的形成也与各国科研经费的增长有关。“当科研经费充足时,很多研究课题负责人就有机会招募大量的博士生。”但随着美国不少高校与研究机构预算缩减,“留给这些博士毕业生的岗位也不会那么多了。”



学者呼吁培养“产业博士”制度。(视觉中国)

在此背景下,各国正积极探索博士教育的替代选项。例如,日本、德国与英国已展开相关改革,包括让博士生于学习期间参与培训与带薪实习,或透过“产业博士”制度,让学生与企业合作完成研究。

“我建议增加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以产业界需求为导向,在高校培养科学思维、到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朱鸿明说,“相应的评价机制也应调整,以医学工程博士为例,帮助企业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是衡量其水平的关键,而非论文几篇或者影响因子多少。”

目前中国亦已有多项相关实践。例如,上海理工大学的博士项目以创新医疗器械为目标,致力解决医工交叉的技术难题;在计算机领域,亦有本土基础软件企业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数据库人才,博士毕业生可优先进入对口企业工作。

“我们必须改变博士教育,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一位参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和批判的思维能力都是就业市场所看重的。我们呼吁企业与高校院所等构建多主体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