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驶向未来:马斯克与特斯拉的生死突围 - 新闻详情

Robotaxi驶向未来:马斯克与特斯拉的生死突围

来源:潜望

分类: 💻 科教

发布时间:2025-07-10 22:35:46

美国时间6月22日,美国德州奥斯汀,一辆银色的Robotaxi缓缓驶出特斯拉工厂大门,载着首批受邀试乘用户驶向市中心。这是特斯拉首次正式对外展示其“自动驾驶终局梦想”——Robotaxi正式落地公测。乘客只需在手机上轻点屏幕,无人车便从工厂直达门口。

一位现场试乘用户在社交媒体写道:“这辆车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但它知道去哪儿,比我开的还稳。”

发布会现场,马斯克表示,我们正处于交通革命的边缘。(“We are on the verge of atransportation revolution.”)

然而,就在Robotaxi驶上公路之后的一周,被称为“大美丽法案”(Big Beautiful Bill,OBBA)的产业政策重锤落下:美国国会以微弱优势通过这项新法案,不仅废除了电动车税收抵免,还取消了碳排放积分交易,直接重挫了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当晚,特斯拉股价盘后暴跌8%,市值一夜蒸发800亿美元。

科技梦想与政策现实激烈碰撞,资本市场意识到:马斯克和特斯拉,再一次站上了命运的岔路口。

在Robotaxi发布会结束后,接受美国财经电视CNBC采访的Wedbush分析师DanIves评论道:“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但估值必须回到现实。投资人希望看到的不仅是概念和原型,而是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投资人RossGerber也在X上发文写道:“Robotaxi的发布令人兴奋,但特斯拉的市值需要靠实打实的交付量和现金流支撑。否则,这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泡沫故事’。”

一位长期关注特斯拉及科技行业的对冲基金经理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特斯拉在美股市场中一直以来都是一支波动剧烈的标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很难把握好交易的时机。

“目前特斯拉确实面临新的困境,但这取决于投资者具体会如何看待它:如果认为这只是短期的困难,依然坚定相信马斯克的‘神奇’,那就应该坚定持有,但如果认为这是对特斯拉的一次整体的估值重构,那就需要采取更保守的策略。”这位投资者说。

政策雷霆落下 特斯拉业绩遭遇正面冲击

“大美丽法案”的通过,几乎是对特斯拉当前盈利模式的一记重击。这项法案不仅是特朗普竞选期间强调“美国制造、能源独立”口号的重要兑现,也是共和党在能源转型议题上对清洁能源支持派别的直接反击。

法案背后,石油、天然气、传统汽车制造巨头的游说力量持续发酵,而特斯拉作为电动车行业标杆,不可避免地成为政治博弈的“出头鸟”。

回顾过去十年,特斯拉的崛起与政策红利密不可分。从奥巴马时代“清洁能源计划”到拜登政府的大规模新能源补贴,特斯拉凭借每辆高达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以及通过出售碳积分获取的额外利润,成功在资本市场讲出了“科技+绿色”的超级叙事。数据显示,仅2020-2023年间,特斯拉通过碳积分交易累计收入超过90亿美元,这部分利润直接支撑了其快速扩张、现金流改善和产品研发。

然而,随着“大美丽法案”的出台,这一被视为“免费午餐”的政策支持骤然终结。华尔街普遍预计,一旦美国取消税收抵免和碳积分交易,特斯拉2025-2026年利润将至少缩水12亿美元,占净利润比重超过17%。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全年,特斯拉的碳积分收入高达28亿美元,占其净利润40%以上。

财报显示,2025年Q2,特斯拉全球交付38.4万辆,同比下降13.5%。不仅如此,受益于税收补贴的美国家庭开始推迟换车计划,二手电动车价格大幅回落,进一步冲击新车销量。

在大盘整体向好的情况下,特斯拉股价却连跌三周,从年初高点回落35%。投资者信心动摇,分析师纷纷下调目标价。

William Blair分析师JedDorsheimer在法案通过后迅速将特斯拉评级从“跑赢大盘”下调至“与大盘表现一致”,并指出:“税收抵免取消带来的需求冲击,加上超过20亿美元碳积分收入的缺失,将对盈利造成极大打击。”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特斯拉的估值接近76倍EBITDA(息税利息折旧前收益),而同行普遍仅在20-25倍,存在明显估值泡沫。

J.P. Morgan分析师RyanBrinkman则预计,法案实施后特斯拉每年将损失约20亿美元的息税前利润,相当于2024年EBIT的三分之一。RossGerber更是直言:“特斯拉股价存在50%的下行风险,品牌信任和销量滑坡已形成完美风暴。”

与此同时,Wedbush分析师DanIves虽维持500美元目标价,但也警告:“如果马斯克持续在政治舞台上制造分裂,公司估值将持续承压。”

某种意义上,对于特斯拉来说,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财务业绩挑战,而是对特斯拉估值体系和增长逻辑的根本性质疑。

马斯克带领特斯拉曾多次突围

这早已不是马斯克第一次站上悬崖边缘。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特斯拉资金链几乎断裂,ModelS项目濒临夭折。马斯克亲自向戴姆勒、丰田寻求投资,甚至拿出个人全部资产进行增资,公司一度仅剩数周现金流,最终在政府新能源贷款支持和私人投资下幸存。

2018年,特斯拉又迎来“私有化420”风波。马斯克当时在推特上突然宣布,考虑将特斯拉以每股420美元价格私有化,且“资金已到位”。

此举引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介入调查,马斯克面临证券欺诈指控,最终这一风波双方达成和解并以特斯拉支付4000万美元罚款,同时马斯克被迫卸任特斯拉董事长职务告终。

这一事件导致特斯拉股价大幅波动,私有化传言流出当天,特斯拉股价盘中一度暴涨至380美元以上,随后迅速回落至260美元区间,市值损失数百亿美元。

当时舆论对马斯克的心理状态、管理能力和言论边界展开激烈争论,特斯拉内部人心浮动,但最终凭借Model3的量产突破,马斯克与特斯拉又重新赢回资本市场的青睐。

2022年,马斯克斥资440亿美元强行收购Twitter,导致其个人财富和特斯拉股价同步缩水。那一年,特斯拉市值蒸发超过三分之一,投资者对马斯克“分心”管理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然而,通过降价促销、提效裁员、海外扩张等举措,特斯拉再次逆势恢复盈利能力,股价在2023年迎来反弹。

回看历史,马斯克带领特斯拉的几次“突围”,路径显示出高度一致性:

首先,讲出一个超越现实的未来故事——Model S、Model3、FSD、SpaceX、Neuralink,无一例外。之后,不惜血本投入核心技术研发——自研电池、自动驾驶、超充网络。最后,通过拉升股价和融资,扩充现金流,为下一阶段铺路。

马斯克似乎总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总能将每一次“危机”转化为“转折点”: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特斯拉几乎破产;2018年“私有化420”风波,马斯克深陷监管泥潭;2022年收购Twitter,个人财富大幅缩水,特斯拉市值蒸发数千亿美元。每一次危机,马斯克都能用“技术信仰”与“资本叙事”力挽狂澜。

当下新困局——销量滑坡、产品老化、估值下探

这一次,马斯克与特斯拉又遇到了新的困局。

全球新能源竞争格局已然重塑。2024年,比亚迪全球销量突破330万辆,连续两年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电动车销量冠军。

比亚迪不仅在中国市场稳居第一,还加速进军欧洲、东南亚,推出涵盖低端至高端的多元化产品线,技术更新速度更是以每年一代的速度推进。

来自欧洲的大众汽车集团则在2024年实现纯电动车销量170万辆,ID系列产品不断更新,凭借价格优势和品牌积淀,在欧洲市场对特斯拉构成有力威胁。

与此同时,福特的F-150 Lightning、通用的Lyriq等车型在北美市场快速崛起。

相较之下,特斯拉的产品线陷入停滞:Model 3已发布7年,ModelY缺乏创新,Cybertruck交付延迟严重、产能不足,消费者对新鲜感和技术突破的期待逐渐流失。特斯拉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19%降至2025年的13%,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最新的市场份额已跌破10%。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已不再无条件相信马斯克描绘的“未来场景”,最新发布的全无人驾驶Robotaxi仍处于起步阶段,人工智能业务也尚未创造明显的实际营收。

反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公司在电池技术、成本控制、上下游生态布局上已形成实质性突破,并在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表现上逐步迎头赶上。

此外,在美国,马斯克与特朗普的矛盾公开化、尖锐化,政治风险骤然上升,令特斯拉整体面临非常不利的监管环境。不仅美国,包括欧盟等其他特斯拉的重要市场,都对特斯拉提出更严格的监管要求。马斯克在全球多个市场的言论争议不断,使得企业声誉承压,政府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在财务、技术、品牌三重压力下,特斯拉正经历或许是十年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无人驾驶、AI、能源转型的未来赌局

如果说历史给了马斯克翻盘的机会,那么这一次,他押注的是——Robotaxi、AI、能源生态闭环。

2024年10月,特斯拉发布Cybercab原型车,马斯克宣称:“未来三年内,我们的Robotaxi将彻底改变出行模式。”但行业分析师指出:自动驾驶仍面临安全、法律、伦理三大关卡,包括对AI决策透明度的要求。

对于全无人干预的自动驾驶,目前面临的现实是基础设施与法规支持不足,特别是各地对无人驾驶上路标准差异巨大,商用难度较大。

Robotaxi若能落地,特斯拉将从“卖车公司”升级为“出行服务提供商”,切入万亿美元级市场;若无法实质落地,则将影响其高估值的根基。

在人工智能方面,特斯拉正尝试通过Dojo超级计算机、FSDAI模型训练、视觉系统突破,构建端到端的自动驾驶系统。Dojo超级计算机以自研芯片和架构著称,其单机算力已超过10ExaFLOPS,支持更大规模的视频数据训练。

马斯克曾多次公开表示:“特斯拉不仅是车企,更是全球领先的AI企业。”通过Dojo和AI芯片优化,特斯拉希望进一步提升FSD系统泛化能力和安全性。与此同时,还在尝试AI助手、语音控制、能源管理系统等软件层面的创新。

尽管AI战略目前尚未创造大规模收入,但如果能形成用户粘性、持续订阅费和数据优势,将成为资本市场重估特斯拉的关键催化剂。

除了造车业务,特斯拉正在悄然扩展能源业务——光伏发电、Powerwall储能、超级充电站、虚拟电厂(VPP)。2024年,特斯拉能源业务营收已超过40亿美元,年增速高达75%。

在全球能源转型大趋势下,特斯拉正在构建一套独特的能源闭环生态:家庭发电—储能—用车—电网调度。这一闭环不仅提升了用户终身价值,还让特斯拉具备了抵御传统车市波动的护城河。

总之,AI和能源业务正成为特斯拉突破估值困局、迈向下一个增长周期的“双引擎”。但这场突围战,不仅取决于技术落地速度,更取决于资本、监管、用户三者的耐心与信任能否持续。特斯拉的未来,远不止一款新车或一项新技术的胜败。它代表着一个旧时代造车企业向科技服务型生态的转型之路。马斯克能否再次奇迹般突围,取决于以下几个核心变量:技术兑现速度能否跟上市场耐心消耗速度,是否能够建立多元业务结构以分散单一风险,是否能够平衡公众形象、政治关系与资本信任。

与此同时,未来三年全球宏观经济环境也将对特斯拉构成深刻影响。首先,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正在逐步回落,美联储在高利率周期下是否会适时转向,将直接影响消费市场的恢复速度与企业融资环境。

其次,供应链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升温,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可能对特斯拉上海工厂及中国市场销售造成波动。此外,绿色能源政策演变、欧盟碳边境税等外部因素,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特斯拉成本结构和竞争优势。

特斯拉所处的科技行业同样处于重大拐点:AI技术正加速渗透各行各业,而特斯拉能否凭借FSD与Dojo系统站稳AI智能出行赛道,成为下一代科技巨头,仍需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双重突破。同时,量子计算、芯片自主化、能源互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快速发展,给特斯拉提供了潜在的跨界创新空间。

“最好的故事已经讲完,但最困难的阶段才刚刚开始。”——这是投资者、行业和马斯克自己共同需要面对的真相。

未来三年,将决定特斯拉能否从泡沫回归价值,走向真正的科技巅峰。也将决定马斯克能否兑现“人类最伟大工程师”的终极荣誉。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