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达尔文港或杨恒均案?澳洲总理访华五大看点 - 新闻详情

稀土、达尔文港或杨恒均案?澳洲总理访华五大看点

来源:BBC中文

分类: 🌐 国际

发布时间:2025-07-11 09:05:51



2025年7月12日至18日,澳洲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Albanese)将访问中国。这是他担任总理的第二次访华之旅,也是他今年连任后的首次访问。预计他将访问北京、上海与成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证实了阿尔巴尼斯为期一周的访问行程,并表示中国期待以此次访问为契机,加强中澳沟通,增进互信,拓展务实合作。

对此,有分析指出,此行延续了2023年他带领澳洲工党重返执政后,以总理身份访问北京的“破冰之旅”的对话势头,这是因为,作为澳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澳洲经济至关重要。

阿尔巴尼斯以七天的访问行程,显示其对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Trump,川普)发起的关税战越演越烈、美中角力加剧的背景下,作为美国的西方盟友,坎培拉与北京之间涉及达尔文港争议、杨恒均案、稀土能源合作、经贸往来的未来走向,以及阿尔巴尼斯面对澳洲国内政治的挑战,皆为此次访问增添复杂性。

对此,中国研究专家、日本国际教养大学(AIU)助理教授陈宥桦向BBC中文分析,阿尔巴尼斯此行符合北京与坎培拉双方的长期政治目标,尽管双方对外宣称的目标可能难以实现。

陈教授认爲,为期七天的访问,重要性在于美国对中国与澳洲施加的地缘政治压力。他说:“北京对‘特朗普2.0’的解读已毫无悬念,不同于‘特朗普1.0’时对美国尚存共同合作的期待,因此如何拉拢在中美竞争中的其他国家,是北京思考对澳政策的关键;而坎培拉则从增加军费、奥库斯(AUKUS)联盟及关税等议题中,感受到美澳同盟的不确定性。”

陈教授因此强调,阿尔巴尼斯长达七天的中国之行,正是基于双方希望稳定双边关系的考量所规划。“对中国而言,这是针对美国权力平衡的策略;对澳洲而言,则是进行避险,特别是阿尔巴尼斯可能希望在稳定与中国的关系后,再与特朗普进行面对面的会谈。”他补充道。

国际关系学者、澳洲国立大学(ANU)博士后研究员陈星宇(EdwardChan)对BBC中文说,此次访问的亮点无疑将是与习近平主席的会晤。他预期此行主要旨在彰显澳洲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延续。

此外,陈星宇还解释,根据去年11月双方会晤的声明,能源转型与气候变迁等议题亦可能名列议程。虽然中国驻澳洲大使肖千提及两国在人工智慧(AI)领域深化合作的潜力,但他认为,鉴于澳洲国内的反对声浪,两国能否合作仍是一个大问号。

BBC中文剖析此次访问的五大看点,探讨其对中澳关系及澳洲国内政治的影响。

看点一:达尔文港争议——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

达尔文港位于澳洲大陆最北端、距离亚洲最近的深水港,自2015年北领地政府以5.06亿澳元将其99年租赁权授予中国岚桥集团后,相关争议不断,折射出中澳关系的起伏跌宕。

事实上,该港口不仅是澳洲对亚洲的贸易门户,更是美国海军陆战队与澳洲海空军的驻紮地,具备显著的军事战略价值,是“第二岛链”的重要节点之一。二战期间,达尔文港曾遭日军63次轰炸,凸显其作为印太地区战略要地的历史角色。如今,在中美地缘政治角力加剧的背景下,达尔文港的控制权问题再次浮上檯面。

阿尔巴尼斯在2025年大选期间明确表示,若连任成功,其政府将以“国家利益”为由,寻求从岚桥集团手中收回达尔文港经营权,他强调“澳洲的港口应由澳洲人管理”。阿尔巴尼斯在胜选连任后,于今年4月接受澳洲广播公司(ABC)采访时表示,坎培拉正积极寻找买家,包括澳洲养老基金,且不排除动用联邦政府资金直接介入。

分析认为,此立场回应了澳洲国内对中国影响力的担忧,也与美国重返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密切相关。美国已投资逾3亿美元强化澳洲西北部基础设施,将达尔文港及附近廷德尔空军基地视为对抗中国南海行动的关键据点。

根据澳媒澳洲广播公司本周报导,坎培拉要拿回达尔文港的政策似乎没有改变的可能。澳洲国库部长(Treasurer ofAustralia)吉姆·查姆斯(JimChalmers)本周在全国广播早餐节目中已经明确称表态:“我们将确保达尔文港重新回到澳大利亚人手中。这是我们竞选时的承诺。我们将按照步骤推进这一计画”,他说。

然而,此事引发了中国的强烈反弹。

中国驻澳洲大使肖千于5月22日指出,达尔文港租约是透过公开竞标、符合澳洲法律的商业行为,澳方在港口亏损时出租、盈利时欲收回,这“在道义上欠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亦强调,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受保护。中国官媒《环球时报》警告,强行收回达尔文港将损害澳洲的国际信誉、中澳互信及战略自主空间。

分析称,此次访问中,达尔文港问题无疑是阿尔巴尼斯与中国领导人会谈的焦点之一。港媒《南华早报》援引澳方相关人士表示,总理将在此次访华时提及达尔文港问题。然而,分析亦认为,坎培拉近年在澳中关系逐渐破冰之际,力求在维护美澳联盟、回应国内安全关切与避免激怒中国之间寻找平衡。

从中国的立场来看,美国海军战争学院(U.S. Naval War College)教授詹姆斯·霍姆斯(James R.Holmes)此前向BBC中文分析,中国重视达尔文港,是因为深知岛链防御的威力。

霍姆斯向BBC中文解释,第一岛链穿过菲律宾和印尼群岛,止于马六甲海峡,而达尔文港位于南海边缘,可协助盟军封锁中国通往太平洋、印度洋的航道,包括巽他海峡(SundaStrait)和龙目海峡(LombokStrait)——马六甲海峡的替代通道。他说:“封锁岛链不仅限制中国海上力量的机动能力,剥夺北京的军事选择,也会损害中国经济。我们的地理优势、军事实力与稳固联盟,是中国的劣势。”

台湾国防部智库“国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黄恩浩此前也向BBC中文表示,巴拿马运河与达尔文港均位于极具战略重要性的地理位置。他向分析称,达尔文港是澳洲北部通往印太地区的门户,对澳洲国防安全和美澳联盟的区域军事部署具有关键意义。他强调,美国海军陆战队自2012年起开始轮流驻紮达尔文,将其作为美军掌握“第二岛链”防卫的南方重要基地,成为美澳联盟在印太地区军事互助的关键据点。

此外,达尔文港及其附近设施是重要的补给与后勤枢纽,能延伸美军在印太地区的行动范围,“美国战略轰炸机和空中加油机也不时在此轮驻。这不仅有助于澳洲强化对来自北方中国威胁的迅速反应,并对中国在南海、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军事行动形成一定程度的吓阻。”他说。

无论如何,在美中竞争加剧及奥库斯(AUKUS)联盟深化之际,美国对达尔文及澳洲北部的军事部署日益明朗化。

因此,鉴于该港口的敏感性,阿尔巴尼斯此行是否提出具体回购方案,或仅以模糊的“国家安全”措辞试探中方反应,值得外界观察。若谈判破裂,可能进一步加剧中澳关系紧张,影响双边经贸合作。

不过,陈星宇博士对BBC中文表示,达尔文港议题或会被提及,但预计不会有实质性进展,在此次访问中应不会是主要焦点。

看点二:杨恒均案——两国外交的癥结

华裔澳洲籍作家杨恒均(本名杨军)在2019年被中国拘留,2021年被控间谍罪,2024年2月北京市法院一审以“间谍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此举引发堪培拉强烈反弹,澳洲外长黄英贤(PennyWong)称对判决感到“震惊”,澳洲并传唤中国驻澳洲大使,表达不满。

有分析指出,在中国,死缓徒刑一般会在缓刑期结束后减为无期徒刑。

根据公开资料,年近60的杨恒均,出生于湖北省,并曾在外交部和驻港中资机构等地工作。其妻子袁小靓曾是新浪微博知名爱国大V“染香”。根据《端传媒》报导,杨恒均于1998年移民澳洲,2002年取得澳洲国籍。2019年初,两夫妻从纽约飞抵广州,杨恒均随即被中国警方拘押,同年8月,北京以“间谍罪”对其正式逮捕。

事实上,阿尔巴尼斯在2023年首次访华时曾向中南海提及此案,但未取得实质进展。同年10月,澳洲籍前中国官媒CGTN记者成蕾在被关押多年后获释回到澳洲,激励了杨恒均家属的希望,其子致信阿尔巴尼斯,呼吁政府争取“第二个奇迹”。但去年的死缓判决对杨恒均家属造成重大打击,其后表示不再上诉。

澳洲广播公司指出,此次访问,杨恒均案可能再次成为双方会谈的焦点之一,同时考验阿尔巴尼斯在人权与经贸利益之间的平衡能力。《端传媒》则表示,有关杨恒均的判决,对刚刚“复苏”的中澳关系构成不小影响。

在澳洲国内,相关澳洲公民(例如成蕾)在中国的遭遇不断凸显中国人权问题,在民间及舆论场具有一定影响力,同时也是各政党用以批评对方中国政策的利器。有反对党及人权组织指责工党对北京政策过于软弱。

也有分析认为,若此行无法推动案件进展,可能加剧国内对其外交能力的质疑。反之,若能取得突破,如获准领事探视或释放承诺,将为阿尔巴尼斯赢得国内支持,同时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在人权议题上的坚定立场。

中国外交部则一再强调,中国司法机关依法办案,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及澳方领事探视权。

看点三:稀土与绿色能源——战略物资的竞逐

澳洲是全球稀土矿藏的主要供应国,其锂、钴等关键矿产对中国的电动车、风能及太阳能产业至关重要。随着全球绿色转型的加速,中澳在稀土及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备受全球关注。

澳洲和中国都拥有稀土储量,但全球约90%的稀土提炼作业(使这些矿物资源变得可使用)集中在中国,使得中国在供应链中掌握了绝对主导权,也令西方各国政府深感忧虑。

因此,阿尔巴尼斯此次访华率领包括力拓(Rio Tinto)、必和必拓(BHPGroup)等矿业巨头高管,显示出澳洲对能源合作的强烈意愿。然而,合作背后隐藏挑战。

中国主导全球稀土加工,澳洲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国内批评此举削弱澳洲经济自主性。工党的批评者警告,过度依赖中国可能导致供应链风险,尤其在中美贸易战升级的背景下。

因此,阿尔巴尼斯在争取连任时就曾向选民强调,他胜选后将投资12亿澳元(约5.8亿英镑)建立战略性关键矿产储备,以因应日益升级的贸易紧张局势。而这项宣布是在北京对七种稀土金属产品实施出口限制后作出的。此外,阿尔巴尼斯提出的战略储备计划,涵盖稀土及其他澳洲产量领先全球的关键矿产,如锂和钴。

也有分析指出,阿尔巴尼斯政府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并与美国、印度等国合作开发替代供应链,但短期内难以取代中国的市场地位。

根据《金融时报》报导,美国五角大厦投资4亿美元,直接入股美国稀土公司“MP 材料”(MPMaterials),成为其最大股东,分析认为此举旨在摆脱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确保战机及电动车等敏感产业链不受北京牵制。

此外,澳洲国内对稀土开采环境影响的争议,也为阿尔巴尼斯的能源政策增添压力。

除了稀土之外,中国驻澳洲大使肖千亦表示,中方希望在再生能源及人工智慧等领域拓展自由贸易协定。但有分析称,在AI领域上,因为太过敏感,估计两国在合作上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看点四:经贸往来——破冰后的再平衡

中国是澳洲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2870亿澳元,占澳洲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2020至2023年间,两国关系跌入谷底,相互制裁。当时,中国对澳洲葡萄酒、大麦等商品实施贸易限制,严重冲击双边关系。

2023年阿尔巴尼斯首次访华后,中国逐步解除对大麦、煤炭等商品的限制,但对龙虾、牛肉的进口限制及葡萄酒关税审查仍未完全解决。此次访问,中国提议审查2015年自由贸易协定,涵盖人工智慧、医疗保健等新兴领域,显示双方有意深化经贸合作。

此次,阿尔巴尼斯预计与习近平及国务院总理李强等高层会晤,讨论贸易壁垒的进一步解除及新合作领域的拓展。

澳洲企业,如麦格理银行及滙丰澳洲分行,随团参与中国国际供应链博览会,显示对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然而,澳洲国内反对派及部分选民担心,过于依赖中国可能使澳洲在未来地缘政治冲突中处于被动。

看点五:国内政治红利——巩固执政地位的关键访问

2025年5月,阿尔巴尼斯领导的工党胜选连任,打破20年来澳洲总理难以连任的“执政魔咒”。

然而,选后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因生活成本危机、住房负担及原住民和解政策挫败而下降。因此,此次访华对阿尔巴尼斯而言,不仅是外交舞台的考验,更是重塑国内形象的机会。其成功与否,在于能否藉由与中国的合作赢得经济红利,如解除贸易壁垒或签署新合作协议,以缓解国内对经济疲软的批评。

此外,若能在杨恒均案或达尔文港问题上取得进展,将回应反对党对其“对中国软弱”或“亲中”的指控,巩固其作为强势领袖的形象。然而,若访问被视为向北京妥协,尤其在安全或人权议题上,可能引发国内保守派及选民的不满,加剧其执政压力。

国际关系学者沈旭晖在阿尔巴尼斯首次胜选时便分析,现时工党的对华政策似乎不再像外界认为的“传统上亲中”。而当时中共官媒《环球时报》强调“希望澳洲新政府能找回对华的理性,以成熟的方式与中国打交道,以便推动中澳关系重回正轨”。

沈教授在个人网站分析,从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及外长黄英贤的行为及言论能看出工党不可能背离国家利益,如同阿尔巴尼斯强调的“要改善澳中关系,首先要改变的是中国,而非澳洲”,“假如在上述前提未达到前,就单方面放宽对华贸易,这在选票考量上,亦非上算。”

总而言之,阿尔巴尼斯的第二次访华,是中澳关系在后疫情时代的再定义时刻。达尔文港的战略争议、杨恒均案与成蕾经历凸显的人权挑战、稀土能源的经济机遇,以及国内政治的算计,交织成一场复杂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博弈。

澳洲国立大学陈星宇博士向BBC中文表示,他亦期盼两国能在对话中更全面探讨太平洋地区的议题,若非在阿尔巴尼斯与习近平的会晤中,至少在持续的外交互动中有所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澳洲外交贸易部太平洋司于6月底与中国驻太平洋特使进行了一次通话,交换彼此观点。“此举令人振奋,我期望此类对话能持续并进一步深化。”他说。

日本国际教养大学陈宥桦教授则向BBC中文分析,虽然澳中檯面上可谈的议题众多,例如中国的AI欲进入澳洲市场、澳洲希望拓展与中国的商业机会,甚至台海与南海等区域安全议题,但鉴于澳洲作为美国盟友的身份及中国自身的经济困境,难以期待突破性发展。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