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超半数城市人口下滑,这是什么信号? - 新闻详情

中国超半数城市人口下滑,这是什么信号?

来源:智谷趋势

分类: 🇨🇳 中国

发布时间:2025-07-12 09:05:50

根据城市财经的统计,去年中国337个城市中,有173座城市常住人口出现下降,7座持平,123座增加,另有34座未公布数据。

在已公布数据的城市中,人口减少的比例高达57.1%,超过半数。即便将未公布的34座城市全部视为增长,也至少有51.3%的城市人口在流失。

这一趋势,正在持续加剧。

回看过去三年的数据,可以发现:

2021年,公布的287座城市中有139座人口下降,占比48.4%;

2022年,公布的268座城市中有143座人口下降,占比53.4%;

2023年,公布的270座城市中有157座人口下降,占比58.1%。

在全国范围的人口负增长大环境下,城市人口流失不可避免。

去年全国常住人口减少139万人,这是自2022年人口首次下降以来,中国已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

那么,哪些城市人口还在逆势增长?又有哪些在不断流失?

最让人意外的是,去年人口增量冠军,并非常规“金字塔”尖端的广深杭等东部强市,而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中西部省会——贵阳。

作为贵州省会,贵阳GDP仅约5000多亿元,尚未迈入万亿俱乐部,排名全国50名开外。但这座“普通”城市已连续四年实现超过10万人的年增量。

相比之下,现有人口600多万的贵阳,增量成绩令人侧目:规模不足深圳的1/3、成都的30%、重庆的1/5,却稳居各地前列。

这并非中西部省会首次逆袭东部强市。

自2021年以来,人口增量榜首便一直由中西部省会摘得:2021年武汉、2022年长沙、2023年合肥。

回顾近三年增量前十城市,中西部城市表现同样抢眼,分别占据七、八、六席;2024年,七座增量超10万的城市中,四座位于中西部。

这种“逆向流动”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孔雀东南飞”格局。

转变的出现与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密不可分。

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引领下,高铁、高速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国内大循环”、“国家战略腹地”等新理念又加速了产业转移,中西部正成为新的承接地。

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全国20多个GDP万亿城市,中西部已占三分之一;18座千万人口大城市中,省会城市占9座,其中7座在中西部。

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正面临制造业成本上升、产业转移等挑战,生活成本居高不下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导致近年来出现明显的“东南沿海-中西部省会”人口回流现象。

最为典型的是2022年一线城市的人口变化。2022年,四大一线城市均出现人口负增长,合计减少27.5万人。今年,北京和上海依然负增长,合计减少9.79万人。

这些变化表明,中西部省会的吸引力正持续攀升。

中西部省会崛起,离不开“强省会”战略的助推。

去年七座增量超10万城市中,唯深圳非省会,其余六座均为省会城市。

梳理各省数据发现,在多数人口减少的省份中,省会人口却持续增长。

比如,山东去年常住人口减少42.8万,降幅全国居首,可省会济南人口增长7.8万;河南常住人口减少30万,降幅全国第三,而省会郑州人口逆势增长7.8万。

此外,贵阳对贵州、南昌对江西、长沙对湖南、武汉对湖北等,皆是如此。

省会人口高增长与全省人口负增长形成鲜明反差,清晰展现出:省会城市正成为中西部省份人口的 “蓄水池” 与 “护城河” 。

它们肩负双重使命,对内留存本省人口,对外代表全省参与人才争夺。这是中西部省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选择。

市场经济里,人才流动遵循 “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对多数人而言,若不在家乡考编考公,往往会选择到高工资城市打工。要是家门口缺少能挑大梁的核心城市,全省青年劳动力极有可能被其他地区“虹吸”。

河北、安徽、江西等都是典型案例,自身产业薄弱又紧邻经济强省,大量人才被周边省份瓜分。

在此背景下,中西部省份纷纷布局 “强省会” 战略。成都、长沙、石家庄、贵阳、太原、南宁、武汉、郑州、昆明等城市,均已提出 “强省会”或中心城市建设战略。

中西部省份寄希望于集中手上的有限资源,优先打造一个“能打”的头部城市,与东南沿海地区来打擂台。

而从实际成效看,“强省会”战略在当前颇为成功,在人口整体减少的大环境中,中西部省份借省会力量,正逐步实现 “人口回流” 。

集聚发展是现代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世界,一半以上的生产活动被全球陆地面积的1.5%所囊括;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以5.15%的土地面积吸纳了30%的人口,贡献了41.3%的经济总量。

但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很多省份无论是面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都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甚至是大国。

这为各省通过“强省会”战略打造中心城市和新城市群提供了可能。

四川成都便是“强省会”的典型案例。

作为幅员辽阔但人口分布不均、且在改革开放中属于内陆后发地区的省份,四川曾长期面临劳动力外流困境,一度成为全国知名的“劳务输出大省”。

而自率先推行 “强省会”战略以来,成都已跻身全国十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及新一线城市行列,常住人口突破两千万,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引擎。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直辖市的发展困境:曾凭借先发优势辐射周边,如今在区域经济均衡化趋势下,吸引力逐渐减弱。

今年数据显示,四大直辖市中天津人口持平,其余三市均出现负增长,前景不甚乐观。

然而,“强省会”并非万能,其负面效应同样突出。

省会在“虹吸效应”的加持下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省内其他城市的人大量进入到省会就业,导致其他城市缺乏人才,没有岗位,也形成不了产业。

产业不行,经济发展不起来又会导致更多人背井离乡,而省会城市的规模有限,就必然会导致人口继续向省外跑。

从各省市统计局数据看:

河北去年减少了15万人,11个城市中6个城市减少,占比54.5%。

山西去年减少了20.03万人,11个城市中10个城市减少,占比90.9%。

内蒙古去年减少了8万人,9个城市中7个城市减少,占比58.3%。

贵州去年减少了5万人,9个城市中人口减少的有5个,占比55.6%。

江西去年减少了13万人,11个城市中9个城市减少,占比81.8%。

河南去年减少了30万人,17个城市中15个减少,占比83.3%。

湖南去年减少了29万人,14个城市有13个城市减少,占比92.9%。

广西去年减少了14万人,9个公布的城市中8个减少,占比88.9%。

可见,中西部省会的增量远远不足以弥补全省的人口流失。而深层原因在于:中西部省份普遍缺乏副省级城市作为区域支点,难以扩大 “人口回流”的覆盖面。

这就造成一种矛盾局面 ——一方面是中西部省会成为人口竞争的局部赢家,另一方面是省内其他城市却陷入发展颓势,人口不断持续流失。

因此,尽管中西部省会在全国排名中异军突起,但若将视野放大到省域层面,真正“人口增量赢家”仍是广东、浙江等东南强省。

未来,中西部省份若能在省内培育出具备竞争力的副省级城市,或可扭转 “人口流失”困局;若仍依赖单一省会支撑,则全省人口持续外流的趋势恐难根本改变。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