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能掌控爱泼斯坦事件 事实证明连特朗普也不行 - 新闻详情

无人能掌控爱泼斯坦事件 事实证明连特朗普也不行

来源:加美财经

分类: 🌐 国际

发布时间:2025-07-17 13:06:09

本文刊发于大西洋月刊,作者查理·沃泽尔是《大西洋月刊》的撰稿人。



特朗普亲手制造了一个“怪物”,如今却希望人们视而不见。

多年来,特朗普不断发出“狗哨”信号,鼓吹彻头彻尾的阴谋论,煽动支持者对所谓“全球恋童癖团伙”的愤怒。而现在,他却要求这些人放下这一切。

早些时候,特朗普在TruthSocial上发帖,称与爱泼斯坦有关的阴谋论——MAGA宇宙的核心内容——是“骗局”,甚至公开与他“过去的支持者”划清界限。

“就让这些软弱之辈继续前行,替民主党干活吧,”他写道,“我不再需要他们的支持!”

这条帖文在平台上迅速引发大量回应。情况对特朗普来说,进展并不顺利。

一条热评写道:“那爱泼斯坦为什么要坐牢?吉斯兰呢?这也是个骗局?我不这么认为。我们会为这件事拼到底。”

简而言之,特朗普似乎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在他的第二任期中,混乱、不得人心的政策以及对联邦政府的削弱成为标志,而他却总能一次次从丑闻中全身而退。

除了这一次。如果真有人能击垮特朗普的总统生涯,那或许就是一位已去世近六年的性罪犯。

作为阴谋论题材,爱泼斯坦案几乎是完美的。

故事核心是一群腐败的亿万富翁、政客和名人在一个偏远小岛上剥削儿童——这种题材正是网络意见领袖和QAnon信徒的最爱,他们早已深信各种荒谬故事。

尽管这个阴谋论极其黑暗,我们对爱泼斯坦的生活和罪行,却掌握了大量实证材料。法院的未封存记录、航班记录、受害者陈述,以及他的“黑皮书”都已曝光,其中包含爱泼斯坦可能接触过的人物名单(尽管其中一些人称不清楚自己为何在名单上)。

迈阿密先驱报记者朱莉·K·布朗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警探和受害者,详尽披露了爱泼斯坦涉嫌人口贩运及掩盖罪行的过程。她也特别赞扬了一些警察在联邦官员试图放弃调查时仍坚持追查的行为。

这个案件是真实而骇人的,而正是这份真实性,为各种狂野猜测提供了土壤:如果这个是真的,那别的呢?

事件的中心有一个真正的谜团,是这个故事始终不曾淡出公众视野的关键:所谓的“客户名单”。

据说这份文件列出了爱泼斯坦为之提供未成年少女的权势人物。这份名单是最具吸引力的阴谋论核心:爱泼斯坦不仅安排这些女孩供精英阶层享用,还借此敲诈勒索他们。

特朗普政府当初曾大肆炒作这份名单,仿佛是即将上映的大片,尽管是否真实存在仍未可知。司法部长潘姆·邦迪在2月曾称这份名单“现在就放在我办公桌上,准备审阅”。但就在上周,司法部和FBI突然转变立场,发布备忘录称这份名单根本不存在。

这当然激怒了MAGA阵营内许多知名人物。

在2025年的新闻环境下,几乎没有任何话题能持续吸引公众目光超过几天,然而爱泼斯坦案却成了例外——一场罕见的大众注意力盛事,而且居然将马斯克和众议员亚历山德里娅·奥卡西奥-科尔特兹(AOC)拉到同一阵线,也让阴谋论者与关心新闻的正常人产生共鸣。

爱泼斯坦的阴谋论已经成为全民共同拥有的故事,超越党派、无法驾驭。这是一种极度不稳定的混合物,被政治人物当作博眼球的工具。

爱泼斯坦案触动了美国人的心理神经,堪比约翰·肯尼迪遇刺案。

迈阿密先驱的布朗曾在播客中表示:“我并不相信他是自杀。”

《美国展望》的戴维·戴恩也写道,爱泼斯坦案已经成为一个真实的政策议题,暴露出美国司法系统的深层裂痕。

而“客户名单”作为阴谋论的完美道具,由于内容不明,任何与爱泼斯坦沾边的名人——包括特朗普和比尔·克林顿——都可能在名单上,只要你愿意想象。

这份名单越是不出现,就越具神秘力量。爱泼斯坦案正威胁着特朗普的支持联盟。作为一个惯于操控舆论、制造焦点的人,特朗普这次的应对极为失败。

他不仅声称奥巴马、拜登政府和詹姆斯·科米伪造了相关档案,还在TruthSocial上训斥最忠诚的支持者:“别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爱泼斯坦身上,那是没人关心的人。”

结果只引发更大的关注与怀疑。

现在,围绕在特朗普身边的许多人——包括许多原MAGA媒体人和网络红人,过去都曾借爱泼斯坦之死当作政治宣传武器——不得不在支持自己多年的主张,与效忠特朗普之间做出尴尬选择。

FBI副局长丹·邦吉诺据报因政府处理案件的方式威胁辞职;众议长迈克·约翰逊昨天表示司法部应该披露更多信息;而著名阴谋论支持者、众议员玛乔丽·泰勒·格林,则显得极为愤怒。

但效忠特朗普目前还是占据了上风:众议院共和党人昨天一致投票反对公开更多爱泼斯坦档案。曾在社交平台上高喊“爱泼斯坦不是自杀”的意见领袖们,如今正急于转变口径。

他们正陷入两难境地:讨好特朗普就得得罪粉丝,反之亦然。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难以预测。换作其他事件,MAGA铁杆支持者很可能早已翻篇,或者转向攻击民主党。但特朗普本人如今将这个案件称作“骗局”,试图为支持者提供一个可以接受的退出路线。

然而,特朗普和他的团队似乎低估了MAGA基本盘的情绪,以及爱泼斯坦案本身的影响力。

MAGA运动过去习惯了主导叙事,轻易转化任何可能引发认知冲突的内容。但这次的故事异常顽固。昨天下午,就在特朗普表扬邦迪对调查的处理,并有亲特朗普的评论员试图引导舆论转移注意力时,《连线》报道,司法部与FBI公布的监控录像中,有近三分钟的画面从爱泼斯坦牢房附近消失,这直接与邦迪先前所说的“系统重置只删了一分钟”相矛盾。

这是货真价实的阴谋论燃料。

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将成为特朗普命运的一个关键时刻。把爱泼斯坦案拿来与关税政策或轰炸伊朗相提并论或许显得怪异,但这正是特朗普神话的基础。他塑造了一个形象——与支持者有共同敌人,特别是精英阶层。尽管他本人就是精英,但支持者不在乎,他们喜欢的就是他“打击”自己痛恨之人的那股劲。

但如今,他却将“客户名单”称作“骗局”,把坚持追问此事的人划为“过去的支持者”,这不仅挑战了他自己的叙事逻辑,也动摇了他操控注意力的能力。

如果特朗普和MAGA媒体,能成功将爱泼斯坦风波重新包装成对他们有利的阴谋论,或干脆令其偃旗息鼓,那就说明他对党内和基层的掌控依旧牢不可破:一个现实无法打破的结界。

但如果失败呢?

或许这就是特朗普对支持者“铁腕控制”开始松动的征兆。但这也是“阴谋晚期”的典型特征:真实事件与扭曲理论交织,由无底线的注意力贩子推波助澜,最终在互联网上失控,超越真假,难以遏制。

或许,这种“寻求真相”的愤怒,并不真的关乎正义、真理或政治。如果就算名单公布,他们也永远不会满意呢?

如果他们始终坚信还有更深的隐瞒、更大的阴谋呢?

这场愤怒,很可能源于对一种信息生态的成瘾:这个生态让人们习惯于要求一切信念都有自己相信的“证据”来支撑。如果真是如此,那就意味着这种认知腐烂、现实崩解和阴谋文化,并非某位政客或某个运动的副产品,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病灶——根植于我们所依赖的平台、文化与制度之中。

也就意味着,这场“高烧”永远不会退。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