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金三角”特大跨境电诈案:60余名被告人获刑 - 新闻详情

起底“金三角”特大跨境电诈案:60余名被告人获刑

来源:红星新闻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09-05 20:14:38

近日,随着又一批诈骗团伙成员被移送至湖北省钟祥市检察院审查起诉,由公安部督办的“7·29”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系列案件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该系列案件已有60余名被告人先后获刑,涉及诈骗金额超5000万元。

投资骗局牵出特大跨境电诈团伙

2021年11月,钟祥市民郑某在微信好友诱导下,通过对方提供的链接下载了一款投资理财App,并在对方的指导下进行虚拟币理财投资。在前期小额获利并成功提现的诱惑下,郑某又投入了30余万元,发现无法提现后,才惊觉自己落入了诈骗陷阱,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经初步研判,公安机关认为这是一起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直接实施诈骗的窝点位于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随着侦查的深入,一个名为“博睿”的跨境电诈集团逐渐浮出水面。

因该案侦办存在境外取证难、人员关联乱、资金流向杂等多重困难,2022年8月,钟祥市检察院依法介入,引导侦查取证。

“犯罪嫌疑人用代号隐匿身份,导致难以勾勒出犯罪集团组织架构,若不能厘清这个关键点,后续打击就是空谈。”依法介入侦查期间,办案检察官逐页审阅100余册卷宗,围绕“犯罪集团架构、资金流向、人员关联”三大核心问题提出取证意见,推动全面厘清犯罪集团的人员构成及组织架构,为后续精准打击各层级犯罪分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梳理组织架构夯实证据基础

随着侦查的逐步推进,“博睿”特大跨境电诈集团的轮廓逐渐清晰。这个诞生于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的特大跨境电诈集团,由福建籍的陈某与其合伙人共同出资建立,经历内部人员多轮洗牌后,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体系:顶层“金主”隐身幕后,上层“股东”靠前指挥,中层“组长”分别管控,下层“员工”负责具体实施。该电诈集团内部还设有完善的人事行政、财务、技术、客服等职能部门,以及多个业务组,形成了完整的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

“他们通常会伪装成30岁左右的行业精英,通过各类社交软件精心筛选潜在目标。”办案检察官介绍,该电诈集团实行集中食宿、统一管理,所有成员都经过严格培训,在与被害人逐步建立信任关系后,用“小额获利”诱骗其进入虚假投资平台,通过平台来操纵涨跌、限制提现,得手后迅速通过地下钱庄转移、洗白赃款。

为摸透该电诈集团的内部架构,实现全链条打击犯罪,办案检察官将同案犯的代号与笔录反复比对,结合电子数据等关键证据,最终锁定各层级对应关系,绘制出一张涵盖4层组织架构、5个职能部门、17个业务组的犯罪网络图谱,这张图谱成为后续精准量刑的“导航图”。

2022年12月,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新的难题接踵而至:该案在侦查初期仅锁定4名被害人,与庞大的电诈集团的作案规模严重不符,多数涉案金额仅有单方供述。“如果按照现有证据,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的量刑与该特大跨境电诈集团犯罪的危害程度完全不匹配。”办案检察官告诉记者。

为夯实证据基础,该院向公安机关退回补充侦查,提出90条补侦意见,并通过组织同案犯辨认、关联案件串并分析等方式,成功关联到三起诈骗案件。随着关联案件证据的并入,整个犯罪链条的证据网越收越紧。通过对该案电子数据的深度挖掘,办案检察官引导公安机关提取到该案的关键证据——该犯罪集团成员的“入金表”,表格上清楚地记录了电诈集团骗取被害人资金的时间、数额、员工代号等情况。随后,检察官组织犯罪嫌疑人对“入金表”中成员的“业绩”进行指认,让整个犯罪链条的证据形成闭环。今年1月,经钟祥市检察院提起公诉,陈某等主犯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延伸打击不留“漏网之鱼”

案件审查过程中,办案检察官发现公安机关的提请批准逮捕意见书中有多名犯罪嫌疑人未被列明,而这些人曾于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老挝金三角经济特区从事诈骗活动。

“全链条打击,既要打‘主干’,也不能漏‘枝丫’。我们不仅要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本身,还要斩断‘人员跨境’这条输送链。”对此,钟祥市检察院及时向公安机关制发应当逮捕犯罪嫌疑人建议书和补充移送起诉通知书,纠正漏捕11人,纠正漏诉9人。同时,针对部分犯罪嫌疑人刻意回避偷越国(边)境情节的情况,办案检察官对他们前往境外的过程进行了重点讯问,结合海量电子数据深挖细查其出入境轨迹,确认了13人偷越国(边)境的事实,并及时监督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目前上述犯罪嫌疑人均已被判刑。

“不少被害人一辈子的积蓄被骗,退赃挽损是他们最迫切的期盼。”对此,案件审查期间,检察机关把为被害人追赃挽损作为工作重点。办案检察官根据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集团的地位作用,按“金主”“股东”“组长”“员工”等分类分级处理,分别划定量刑档次,对主动退赃退赔的犯罪嫌疑人依法提出从宽建议,对拒不退赃者从严惩处。目前,该案已有32人主动退赃退赔。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