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美”到“选才”,香港小姐自救成功了吗 - 新闻详情

从“选美”到“选才”,香港小姐自救成功了吗

来源:腾讯娱乐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09-09 21:23:02

冠军—伦敦大学博士、亚军—剑桥大学本科,季军—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硕士。

如果只看获奖选手的学历,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场学术或者智力竞赛,但其实这是2025香港小姐选美大赛(简称港姐比赛)。无人在意的角落,新的一届香港小姐于近日出炉了。



自从被嘲“港姐降级”后,港姐比赛就逐渐把重点从美貌转移到了学历,仿佛是要以选手们的才华为由,转移观众对她们美貌不足(相比90年代)的注意力。入选者中海外名校背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者占比提高;营销港姐学历的通稿也比营销美貌的多了很多。



这一招似乎奏效了。“高知港姐”成为近几年的热门标签,今年港姐前三甲诞生后,大家讨论的重点也集中在港姐们的学历。最丑港姐似乎就这样遮掩过去了。然而,当“才”替代“美”成为新的考量,香港小姐还是那个香港小姐吗?

从“靓女”到“才女”

早年香港小姐的选拔标准是“美貌与智慧并重”,但其实只要够靓,或者够聪明也能获奖。

所谓够靓,就是要美得毫无争议。典型代表李嘉欣,即便已经淡出娱乐圈多年,依旧有不少美貌追随者,可见其颜值影响力。李嘉欣在参加1988年香港小姐比赛之前,已经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业余模特,参加比赛后,很快成了观众心中的“准冠军”。虽然她在问答环节的表现不如同届的陈淑兰机智,但最终还是凭借自身的美貌拿到了当年的港姐冠军。



如果你足够美,那么你就可以在香港小姐的舞台上“恃靓行凶”。从这一点来讲,香港小姐是一个合格的选美比赛,因为它肯定美貌的价值。但如果它只肯定美貌的价值,显然不可能走这么长远。

历届香港小姐中,不乏美貌存在争议,但凭借自身的聪慧获奖的选手,比较典型的是至今仍活跃在影视圈的佘诗曼。

佘诗曼当年虽是顶着“小刘嘉玲”的称号参加香港小姐,但她清秀的五官在同届的选手中并不算出色。样貌不占优势,但佘诗曼在问答环节的表现很抢眼。

当时佘诗曼被要求用“丑”形容一位同场选手,她巧妙地答道“我见过她之前的照片,是一只丑小鸭,没有现在这么漂亮。但经过努力,她现在成为了美艳动人的佳丽,让我十分佩服。”机智地回答巧妙避开了主持人挖好的坑,最终帮助她拿下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美貌、聪慧,早年获奖的香港小姐至少在其中一个维度具有辨识度,甚至也不乏兼而有之者。

1983年,18岁参加港姐比赛的张曼玉还留着小虎牙、带着婴儿肥,但高挑的身材和灿烂的笑容已经给现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问答环节,她天真中带着几分机灵的对答,也令评委刮目相看;独特的气质和显露出的聪慧最终帮她拿到了港姐亚军和“最佳上镜小姐”。



虽然张曼玉早期也曾因为演技青涩受到争议,但后来她锤炼演技,不断突破自己,连夺五次金像奖影后、四次金马奖影后、一次柏林影后、一次戛纳影后,成为华语影坛成就最高的女演员。

张曼玉、李嘉欣、佘诗曼,她们的闪耀某种意义上也成就了港姐的闪耀。



可惜这样的高光并没有一直延续,进入千禧年后,香港小姐获奖选手的颜值急速下滑,智慧的衡量标准也被学历简单替代。

2007年,脸型圆润的张嘉儿当选冠军,被毒舌的香港网友称为“猪扒港姐”;2017年,牙缝明显的雷庄儿夺冠后,被贴上了“龅牙冠军”的标签;2020年到现在,更是每一届港姐都逃不掉对颜值的批判。港姐颜值急速下降,节目的口碑一时跌到谷底,有人辩解称是参选者的长相一届不如一届,但其实是主办方有意通过高学历港姐等方式打造多元审美。

今年的港姐冠军陈咏诗是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生,亚军施宇琪是剑桥大学,季军袁文静则拥有杜伦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双硕士学历,颜值如何不好说,但学历都很高。



相比之下,同场比赛中形象气质更符合大众审美被香港网友称为“全场最美”莫凡和获得“友谊小姐”的李尹嫣,却未能进入前三。



女性有学历、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在比美的赛道上过多比内涵,是否有点偏题。更何况,美貌与智慧并不是只能对立的二选一。

高学历港姐,另一种花拳绣腿

早年的香港小姐比赛将“美貌与智慧并重”作为港姐选拔标准,并不只是为了符合大众心中对“美=外在美+内在美”的定义,也是为了方便后续的商业开发。

当1973年TVB接手香港小姐比赛后,通过电视直播,让它从小型娱乐活动,一跃成为全民关注的大型娱乐盛事。而主办方TVB不仅是媒体平台,也是当时香港最大的影视内容生产商,每年需要制作大量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对艺人的需求量非常大。

考虑到香港小姐带给新人的曝光度和自身的庞大的艺人需求量,于是TVB干脆把“TVB艺人合约”作为前三名的奖励之一,带入了香港小姐比赛现场。于是无数有着明星梦的女性,为了这张清晰的娱乐圈门票参赛。

张曼玉、钟楚红、赵雅芝、翁美玲、邱淑贞、李嘉欣、袁咏仪、陈法蓉、郭蔼明、郭可盈、蔡少芬、佘诗曼、胡杏儿、徐子珊等众多女星都出自港姐比赛,她们有的即便未入三甲,也因美貌受到瞩目,从而踏入了娱乐圈。



而美貌和智慧的港姐选拔标准不仅是选手从港姐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也是让港姐从娱乐圈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最美港姐的代表李嘉欣,她通过港姐比赛出道后,接连出演了《妖兽都市》《堕落天使》等多部影片。她的美貌作为一种极具冲击力的事业资本,为了她带来了大量演出机会和广告代言,让她的事业很快达到高峰。即便李嘉欣的演技备受争议,观众和业界仍因她的惊人外貌而接受其“花瓶”定位。

而佘诗曼则代表了另一种成长路径。1997年获得港姐季军后,她并未依靠外形优势快速爆发,而是凭借沉稳的应变能力与踏实的态度,逐步在电视圈站稳脚跟。从早期被批评“鸡仔声”到后来以《金枝欲孽》《使徒行者》等作品成为TVB首位双料视后,她不是最吸睛的演员,却是最能把观众带入角色氛围的演员。



通过美貌和智慧标准筛选出的港姐,最终需要胜任的是香港娱乐圈。而近几年通过才华标准胜出的高学历港姐需要胜任的是什么呢?娱乐圈吗?显然不是。

TVB选择用“高学历港姐”给港姐比赛注入新的活力,但高学历港姐却不一定愿意成为TVB造星生态的一环。2023年的季军王敏慈(中央戏剧学院)获奖后,选择继续完成学业;同届亚军王怡然(香港浸会大学)则表示对幕后制作或主持工作更感兴趣。今年的亚军施宇琪(剑桥大学)是投行衍生品交易员,季军袁文静(香港科技大学)是项目经理,她们赛后大概率会回到自己的原有行业。

精英女性把港姐作为事业跳板,拒绝了TVB伸出的橄榄枝,而无法被成功嵌入TVB造星环节的高学历女性,最终成了香港小姐娱乐生态中的另一种花拳绣腿。而那些有意在影视圈长期发展的却可能因为“学历”标准被排除在外。

寻找新的娱乐坐标

高学历女性把港姐当作跳板而非进军演艺圈的事业起点,不仅是出于自身学历背景的考量,更是因为TVB已经无法兑现当初那张光鲜亮丽的娱乐圈门票。

曾经,获得香港小姐比赛的名次就等于半只脚踏进娱乐圈,因为TVB会为获奖港姐提供培训、包装、演戏一条龙服务。然而随着香港娱乐时代的落幕,辉煌一时的TVB也走向了衰落,2018年至2024年,TVB已连续七年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34.84亿港元。佘诗曼、胡杏儿、蔡少芬等大批港星相继出走,北上到内地发展的她们赚得盆满钵满;而留下的TVB演员,则不时传出转行开网约车、摆摊以维持生计等新闻。



TVB尚且自身难保,即便能给到获奖港姐最好的影视资源,也难以为她们的演艺事业带来太多助力。2015年冠军麦明诗(剑桥大学法律系)与TVB签约后,参演了《使徒行者2》《夸世代》等多部剧集,但后期逐渐淡出荧幕转型成为了律师。2012年季军朱千雪(香港城市大学)在演艺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大学担任讲师,今年虽宣布与TVB续约,但也只是把演戏作为一份兼职。

毫无疑问,比起前途不明的“TVB合约”,用“港姐”头衔提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度显然更明智,于是大批高学历港姐用选美比赛给自己镀金,赛完即走。这对港姐比赛而言可不是好事,为了避免被选手蹭流量,TVB限制总决赛选手在五年内不能参与其他广播电视台的节目,以此确保自己在电视媒体中的独家收益。

然而,这种“捆绑”条款,对于将参赛视为一次性个人营销机会的高学历精英而言几乎没有约束力,她们本就志不在此;而有意在香港影视圈长期发展的选手,可能会出于对港姐“才女”偏好的顾虑,转而寻求其它发展路径,或者到内地通过综艺出道;其结果就是选出了一个又一个“不会留下”的冠军,劝退了一批又一批“本该留下”的苗子。



失去娱乐主导地位的香港小姐比赛已经不能靠提供可兑现的承诺而万众瞩目;但它也不甘心彻底转型成为纯粹娱乐的选美赛事。于是只能借助余留的港姐光环,以港姐镀金的噱头,吸引大批参赛者,而随着一届又一届的港姐降级,光环也在逐渐黯淡。

当光环完全逝去,香港小姐还会有今天这样的关注度吗?TVB试图通过“高学历港姐”为比赛带来新的话题和讨论,只是服务于“学历”的选美比赛已经失去了它最核心的魅力。观众想看到的,是在一群美女中选一个才女,而非在一群才女中选一个美女。

本末倒置的TVB,曾经亲手把香港小姐比赛从夜总会式的权贵娱乐中解放出来,赋予它美丽与智慧并重的气质,如今却又把它带到一个名为学历和才华的新牢笼。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