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裔三代孙正义重夺日本首富,半年赚2682亿 - 新闻详情

韩裔三代孙正义重夺日本首富,半年赚2682亿

来源:棱镜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10-15 12:15:51

671亿美元,或者说4774亿人民币,这就是当今日本首富68岁的孙正义的身家。而在4月发布福布斯2025年度富豪榜上,孙正义的财富还“只有”294亿美元,屈居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之后。

短短半年,孙正义不仅重登日本首富宝座,其本就体量庞大的财富,更实现128%的增长,增量达377亿美元(2682亿人民币)。

换言之,6个月的时间,孙正义单是财富增幅部分,在数量级上大体相当于赚了一个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身家,后者目前的财富大约389亿美元。

到底发生了什么?

赌徒还是冒险家,或许没有区别

孙正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革命者、破坏者、魅力型领袖、偏离正统的经营者、吹牛大王、白手起家者,抑或是源于在日韩国人这一身份的某种无名怨愤的体现者。”曾长期追踪报道软银集团(9984.T)创始人孙正义的日本经济新闻记者杉本贵司,给出了一连串回答。

但从商业的视角看,孙正义无疑是上个世纪兴起这轮信息技术革命和造富运动最大的得利者之一。

在日本毫无根基的韩国侨民三代,从软件代理起家,借助资本接连收割了门户网站、电信、电商、移动互联网多轮红利;至2017年联手“土豪”中东资本,推出规模1000亿美元的全球最大私募——软银愿景基金时,他已经是习惯于借时势谋利的资本赌徒。

看准了就敢下重注,比如电商赛道:在2000年在与马云进行了几分钟交谈后,孙正义便决定给阿里巴巴投资2000万美元;后续又追加资金,累计投入约4900万美元。

这个有几分武断的投资决策,最终为软银集团带来了年化57%的惊人回报:2023年5月软银集团官方公布,该笔投资的总收益已突破640亿美元。

但孙正义也时常有看走眼的时候。在上一轮“共享经济”浪潮时,他曾非常看好共享办公平台WeWork,累计注资超过110亿美元。

但这种被戏称为“二房东”的商业模式并没有经得起考验。巨额亏损、高昂估值,加上创始人亚当·诺依曼集权又随意的公司治理,让不少投资者对其可持续性产生质疑,2019年10月WeWork冲击IPO折戟。

雪上加霜的是,随后全球疫情来袭,共享办公首当其冲,WeWork估值暴跌99%,最终在2023年底走向破产,此前各方投入的巨额资金也几乎打了水漂。

但赌徒这个标签换一个说法,或许就是敢于破局的冒险家。

2025年3月底,又一次孙正义式的投资再次横空出世——本轮AI浪潮头部标杆企业OpenAI宣布完成一轮400亿美元的融资,这笔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科技公司私募融资,将这家ChatGPT母公司估值冲上3000亿美元。

这400亿美元的投资,300亿来自软银集团——如果资金能够在预计的2025年底之前全部到位,软银集团将取代微软公司,成为OpenAI的最大股东。

当下市场,相较于OpenAI这样明星创业公司,资金显然不算是稀缺资源。软银集团作为一家非美国企业拿到了门票,或许是因为孙正义搭上特朗普这根“天线”。

市值33万亿!6个月涨至4倍

最顶端的“政府公关”,自然需要老板亲自出马。

去年12月16日,就在特朗普当选后不久,孙正义亲赴特朗普家中——美国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海湖庄园,拜会这位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

2016年12月,孙正义也在特朗普候任他第一个任期的时候,到访了纽约的特朗普大厦。这次二人的首次会面后,孙正义宣布了向美国投资500亿美元的声明。

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在奥巴马执政期间被驳回的软银集团旗下美国电信运营商Sprint并购T-Mobile交易获批——这笔2020年最终完成的交易,让软银系企业成为美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

去年海湖庄园的这次会面,孙正义也是带着“诚意”来的。孙正义在会面后的发布会上,宣布再向美国投资1000亿美元,“这是上次的两倍,特朗普总统是一个双倍押注(doubledown,牌桌词汇)总统,我也必须双倍押注。”

“双倍押注还不够,再多来点。”特朗普当场加码:“2000亿美元的投资,他会搞定的。”

二人在海湖庄园会面消息传回日本,2024年12月17日,软银集团股价单日直线拉涨4.42%。资本市场乐见其成。

今年年初敲定的软银集团对OpenAI 300亿美元的投资,正是这“2000亿美元”的一部分。

实际上,自从今年3月底软银集团投资OpenAI消息确定之后,软银集团的股价,已经从约5700日元/股的低点,直线上涨至23000日元/股以上——自4月初至今,总市值涨至惊人的4倍。

软银的总市值更是一度站上了33万亿日元(1.57万亿人民币)大关,仅次于丰田汽车,成为东京证交所第二大上市公司。而孙正义持有的软银集团的股份,依然高达33.74%。这是他个人财富暴涨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软银集团股价暴涨,投资OpenAI只是原因之一。10月8日美股纳指与标普500指数齐创历史新高,10月9日日股日经225指数、东证指数也刷新历史纪录。大牛市的乐观情绪下,各种积极因素都会被放大。

比如亲自下场“炒股”:截至今年3月底,软银集团对英伟达的持股增至约30亿美元,上一季度还是10亿美元。同时,软银集团还购入了价值约3.3亿美元的台积电股票以及1.7亿美元的甲骨文股票——买的还都是近来持续暴涨AI概念头部股票。

比如目前软银集团旗下最大的“实体”资产Arm。这家创立于英国剑桥的公司,核心业务是芯片电路设计与IP核授权——通过提供成熟的“图纸”,帮助芯片制造企业快速落地产品生产。特别是在手机芯片领域,Arm架构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6年,软银集团用320亿美元全现金收购Arm。彼时,孙正义将Arm视为抓住物联网大潮的门票。这是软银集团历史上最大的收购,但当时并不“划算”:Arm年利润只有数亿美元。

2023年9月Arm在纳斯达克上市,定价51美元/股——软银集团拿出约10%股份向公众发售,之后仍持有约90%股份。

但随后时运又来了:AI大潮。作为芯片设计巨头的Arm(ARM.O),股价一直在攀升。

就在10月14日当天,随着OpenAI自研AI芯片采用ARM架构的消息释出,其股价更是一度冲上180美元/股的上方。别忘了,OpenAI也已是软银系企业了。

孙正义的终极押注:让AI接管物理世界

野心和想象力往往是相伴相生的。孙正义很早就对AI产生了巨大的投资兴趣。

早在2012年,软银集团就设立了软银机器人公司,并在2014年就发布了人形机器人Pepper。2016年6月,在日本的千叶市孙正义、马云、郭台铭还曾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富士康、阿里巴巴向软银机器人控股公司分别注资145亿日元。

2017年,千亿美元规模的软银愿景基金一期成立。是年,孙正义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未来投资计划峰会上发表演讲,称软银愿景基金投资的主要方向是AI。

他那时将AI的浪潮类比为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人们蜂拥而至,西部开启繁荣。但彼时,市场对AI并不是那么乐观。直到7年之后的2024年,AI浪潮席卷全球。

孙正义这局算是赢了吗?他觉得还不够,还在加码。

软银集团10月8日发布消息称,以53.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士-瑞典企业ABB的工业机器人业务。双方已签署协议,拟于2026年内完成收购。

工业机器人是能在工业生产场景中按预设程序或指令,自动完成焊接、装配、搬运、分拣等重复性、高精度作业的自动化装置:如机械臂、AGV等设备。

在全球工业机器人领域,ABB是与安川、发那科、库卡并列的“四大家族”。ABB公开的信息称,其机器人业务单元目前拥有约7000名员工,2024年销售收入为23亿美元,约占ABB集团总收入的7%,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12.1%。

AI是大脑,工业机器人是四肢——可以这么说,也有不准确之处。因为与现有的基于文字信息训练的AI不同,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需要大量基于工业生产场景的行为数据——这是即便再高深的论文都不能给予的。

正如孙正义在今年6月发布的2025年财报社长致辞中所言:“能主动行动的人工智能体,与可进行物理操作的机器人,将跨越所有职业领域,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社会。”

从更宏阔的未来视角看,工业机器人仅是其AI接管物理世界终极押注的起点——工业机器人技术搭建起的AI与物理世界的接口,让AI从数字空间走向现实场景。孙正义的真正野心,或许是未来通过千万个自主决策的机器人,承接人类生活与生产中的物理劳动,最终构建未来新世界。

工业机器人是ABB的明星业务,今年4月ABB虽宣布了拟分拆该业务独立上市,却无出售计划。但作为全球顶尖的“独角兽猎人”,孙正义嗅觉异常灵敏——仅半年,这笔收购交易便迅速敲定。

悲观者未必总是对的,乐观者在前行中也可能迷路,不过正处盘中“小胜”的孙正义,依旧保持着看准就下大注的风格。

孙正义还在豪赌。毕竟,AI与人类的交集才刚刚开始。

现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蔡崇信,是当年孙正义和马云最初见面的见证者。正如不久前蔡崇信在All-inSummit峰会上与白宫AI和加密货币负责人戴维·萨克对话时所言:

AI竞赛不是赢者通吃,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