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三个月猛赚1100亿 - 新闻详情

中国人寿,三个月猛赚1100亿

来源:财天COVER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10-25 00:46:16





前三季度,中国人寿的净利润预增超1500亿元,其中仅第三季度净利润预增就超过了1100亿元。业绩暴涨背后,上半年中国人寿在股票和基金方面的持仓达9708亿元,逼近万亿元规模。和其他四大上市险企相比,该规模排在首位,在投资资产中的占比也处于较高水平。

01、三个月赚的钱,超去年一年

又一家业绩暴涨的险企,向市场证明了自己在A股向好态势下的赚钱能力。

10月20日,中国人寿发布三季度业绩预增公告,公司前三季度预计归母净利润为1567.85亿元至1776.89亿元,同比增幅约50%至70%。

而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09亿元。算下来,中国人寿第三季度净利润预计达到1158.85亿元至1367.89亿元。

这个利润惊人到什么程度?中国人寿去年全年净利润是1069亿元,光是第三季度挣的钱,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中国人寿解释本期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为:今年以来,股票市场回稳向好势头不断巩固,公司积极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把握市场机会坚决加大权益投资力度,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持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8月27日,中国人寿的半年报发布时,其投资业务就曾引起关注。上半年,中国人寿总资产、投资资产双双突破7万亿元,分别为7.29万亿元和7.13万亿元。董事长蔡希良在半年报致辞中称,“公司稳步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开市场权益规模较年初增加超1500亿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累计出资350亿元,以实际行动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通过中国人寿公布的投资资产情况表可以看到,中国人寿的权益类金融资产上半年数额为1.4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565亿元。其中股票类资产达6201.37亿元,较年初增加了1190.54亿元;基金类资产达3507.04亿元,较年初增加了441.53亿元;其他权益类资产为4548.18亿元,较年初有所缩水。

算下来,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合计手握9708亿元股票基金资产,配置占比13.62%,去年上半年则为7154.06亿元和11.76%占比,股票基金投资金额和占比均有所提升。和其他四大上市险企相比,该规模排在首位,占比也处于较高水平。



这样布局的结果就是,正逢股市上行周期,中国人寿上半年总投资收益达到1275.06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出51亿元,这带动公司净利润呈现出指数级别的增长:上半年归母净利润达409.31亿元,前三季度预估净利润又进一步来到1567.85亿元至1776.89亿元。

在半年报业绩交流会上,有媒体提问:“A股市场已经达到十年高位,是不是意味着公司资产配置比例下半年在A股会有一定程度的调整,变得没那么高?”

中国人寿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刘晖回答称,权益投资是应对低利率环境的一个稳增长、稳收益的举措。中国人寿在权益投资上始终坚持均衡、分散、多元的配置结构,既关注新质生产力、新经济这样一些增长性的细分领域,同时也非常关注高股息股票的配置。

“去年以来,中国人寿坚定地看好权益投资市场的机会,我们加大了投资力度,权益投资收益也获得了显著的增长。目前来讲,权益投资的比例符合资产配置的中枢,下一步我们在权益配置上也会更加关注高股息股票的配置,来提升股息收益的稳健性,来提升整体的稳健性和长期回报的潜力。”刘晖表示。

02、关注新质生产力

保险公司的核心模式是管理一个由保费构成的“资金池”。它通过向公众销售各类保险产品,将大量分散的个体风险(如疾病、意外、生命周期风险)集合起来,收取巨额保费。

但这个资金池并非静止,保险公司需要通过精密的专业投资,让这些资金赚取收益,既能确保对客户的未来承诺,又能为自身创造可持续的利润增长。

行业中险资的投资范围十分广泛,它们普遍会大量配置债券、存款等固定收益资产,作为压舱石,同时投资股票及各类股权工具,以期为资金池带来更高弹性回报。

今年,眼见股市一片大好,保险公司把钱齐刷刷投入股市,中国人寿的积极布局并不是个例,而是行业整体趋势的缩影。据华源证券,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保险资金用于股票投资余额同比增长47.57%,增速明显高于债券、长期股权投资、银行存款等其他投资。

这一增长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现有持仓股票资产的价格上涨(即市值变动),二是新增资金对股票的配置(即实际投入增加)。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A股市场整体呈现积极态势。与此同时,港股高股息资产也延续强劲吸引力,进一步带动保险资金股票账户市值增长。

至于中国人寿,Wind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传统-普通保险产品共出现在129只股票的十大股东之中,期末参考市值合计为907.19亿元。



从高到低看,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信银行、伊利股份、大秦铁路位列中国人寿持仓市值TOP5,中国人寿对几家公司的持有参考市值在40亿到170亿元之间。

除了这些传统企业,前面刘晖提到的新质生产力、新经济公司,中国人寿都投了哪些?

《财经天下》粗略统计可以看到,发电公司京能电力和国投电力、新能源设备股的阳光电源、做电子零部件的东山精密、机器人概念股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等,中国人寿都有持仓。

其中,中国人寿对京能电力(2016年新进)、国投电力(2025年新进)、阳光电源(2024年新进)的持股参考市值均超过10亿元。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涉及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字眼的公司,股价表现良好,比如阳光电源,年初至今股价涨幅超过112%。

此外,中国人寿对东山精密、拓普集团、三花智控的持股参考市值也分别有6.16亿元、5.29亿元和4.47亿元。

近两年,险资偏爱银行股,一众银行股也不负众望,屡创新高,7月初中证银行指数一度触及8570点,较2024年同期的5500点增长55%。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持有中信银行6.6亿股、中国银行2.4亿股、苏州银行1.5亿股,累计持股参考市值约83亿元。

针对下半年的投资配置方向,刘晖在半年报业绩交流会上透露,“我们对下半年的A股市场仍保持乐观,将持续关注市场上涨板块中的板块轮动,包括科技创新、消费制造、先进制造、新消费、出海企业等方向的投资机会”。

03、缓解利差损,不能全靠投资

尽管投资成绩优异,但中国人寿依旧面临低利率环境下如何降低利差损的挑战。

据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利差是人身险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随着近年来利率中枢下移,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明显下降,但负债成本较为刚性,加之资产久期普遍短于负债久期,人身险公司面临资产收益难以覆盖负债成本的压力。

简单来说就是利率下行,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下降,但答应给客户的钱是“说好了就不能轻易改”的,一旦收益抵不上理赔出去的钱,就会形成亏损。

报告称,在此基础上,险资对债券和股票等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显著提升,折射出险资在低利率环境下寻求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策略。但从国外保险公司应对利差损的经验来看,降低负债成本是走出利差损的关键。

东吴证券研报也指出,下调产品预定利率、降低负债端整体成本水平,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负债端举措。以分红险为主的浮动收益型产品可进一步压降负债成本。

据了解,相比传统保险,分红险是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的产品,其红利分配的情况根据公司具体盈利情况而定。这一特性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险企的负债压力。对于客户而言,传统险收益率吸引力将下降,分红险兼具保底收益和浮动收益的特性,或许更能满足他们的储蓄需求。

保险公司和客户的双向奔赴下,行业布局分红险已成共识,并在2025年上半年显现出较为可观的成果。太平人寿直言分红险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上半年全渠道新单长险中分红险占比为91.3%,个险、银保渠道占比分别达97.5%、85.8%;阳光保险个险新单保费中浮动收益型与保障型产品占比超50%;中国太保分红险新单期缴规模达101.3亿元,同比激增13.8倍。



中国人寿也不例外,半年报显示,公司在个险渠道大力推动浮动收益型产品发展,分红险实现快速增长,占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50%,成为新单保费的重要支撑。

中国人寿总裁助理兼总精算师侯晋在今年半年报业绩交流会上称,“随着大家对新的分红险销售技能的熟悉,以及消费者对分红险的进一步熟悉,二季度明显看到了销售回升的趋势。因此,新业务价值第二季度的增速高于第一季度。”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较2024年同期同比提升20.3%,达285.46亿元。一季度该提升率只有7.8%。

侯晋还表示,这种产品结构的转型,成功降低了公司负债保证成本(保险公司为履行对保单持有人“最低保证利率”等承诺所需承担的资金成本),同比下降59个基点。

如果说分红险是一种节流措施,那么中国人寿通过渠道转型触达客户、增厚公司业绩,就是在开源。

财报显示,中国人寿截至2019年底个险渠道销售人力为184.8万人,2025年上半年只剩59.2万人。如此大的降幅之下,中国人寿的保险销售情况如何?

中国人寿副总裁阮琦在半年报业绩交流会上坦言,销售人员缩减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中国人寿的业务一直在稳步增长。这背后是用数字化改变销售队伍的销售和服务模式。

的确,2025年半年报显示,中国人寿上半年总保费达5250.88亿元,同比增长7.3%,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新业务价值285.46亿元,同比提升20.3%。

按渠道划分,在个险渠道、银保渠道、团险渠道和其他渠道中,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增长最多,总保费同比增长45.7%至724.44亿元。银保渠道客户经理为1.8万人,人均产能同比大幅提升51.8%。而以前赖以生存的个险渠道总保费为4004.48亿元,同比增长仅有2.6%。可见中国人寿加大了对银保渠道的投入。

财经作家、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告诉《财经天下》,随着人口红利消失、重疾险饱和,靠“人情单”堆保险规模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增量在银保渠道、保险代理与数字化方面。

他认为,相比以上措施,险企投资大赚更像是把“双刃剑”。保费负债久期长,权益资产短期弹性大,用浮盈对冲利率下行看似聪明,实则把保险公司变成“带杠杆的公募”。“保险不是炒股,也不是赌利率,而是用可复制的资产负债技术,把不确定变成可控的利差。”高承远总结道。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