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污染拼劳力拼技术,西方如何打破中国的稀土垄断? - 新闻详情

拼污染拼劳力拼技术,西方如何打破中国的稀土垄断?

来源:德国之声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10-28 20:46:28

中国在稀土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占据主导地位,其背后是不惜环境污染和劳工健康的代价,以及长期形成的产业生态。西方国家如何与中国政府进行这场竞赛?

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冲突仍在进行之中。双方都在坚持,看谁更能让自己的人民承受更多的经济痛苦。

这一争端再次让一组被称为稀土元素的金属成为全球明星。

要在稀土领域竞争,仅仅比赛让自己国家的人民承受经济痛苦还不够,还要看谁能承受更多的环境破坏和人类健康的代价。

中国进一步收紧对稀土供应的控制

中国在稀土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近70%的全球开采量,并生产了多达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品。

国际能源署本周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这种“高度市场集中”使能源、汽车、国防和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战略领域的全球供应链“容易受到潜在干扰的影响”。

本月早些时候,北京进一步收紧了对稀土供应的控制。从12月1日起,世界各地的外国公司若出口含有哪怕微量来自中国、或使用中国技术生产的稀土材料的产品,都需要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

此举被视为对美国扩大“出口管制清单”的回应。美国此前将更多中国企业列入名单,禁止其获取最先进的美国半导体芯片和其他技术。

中国的决定引发了外界对供应短缺的担忧。分析人士认为,这可能会扰乱电动车、国防装备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等产品的生产。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Greer)批评北京的新措施“极具攻击性”且“不成比例”。欧盟贸易事务专员马洛什·谢夫乔维奇(MarosSefcovic)则称这些措施“不公正且有害”。

美国与欧盟都在与北京进行谈判,以确保各自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稀土供应。

稀土成为地缘政治争端中的筹码

美国曾经在稀土方面自给自足。但过去二十年间,中国逐渐成为稀土生产的主导力量。

早在十多年前,北京的主导地位已十分明显。外界一直认为,中国可能在地缘政治争端中将稀土作为筹码。

2010年,中国因与日本的领土争端而中断对日稀土出口,引发全球关注。

2019年,在特朗普任内的美中贸易冲突高峰期,中国官方媒体暗示可能切断对美稀土出口,以回应美方措施。

习近平当时称稀土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然而,各国减少对中国稀土依赖的努力至今收效甚微。

美国寻求提升稀土产能

本月,特朗普签署了一项价值85亿美元(约合73亿欧元)的稀土协议。

专家指出,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真正的挑战在于扩大精炼和加工能力。

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专家卡尔·弗里德霍夫(KarlFriedhoff)在10月16日发表的博客中指出:“美国首先需要关注中游环节,也就是加工和精炼。”

他强调:“如果我们不掌控中游,就算拥有原矿,也必须把它们送到中国加工。”因此,美国必须在其他国家建立加工厂和精炼厂。

但他补充说,这将带来“诸多问题,尤其是环境方面的挑战”。

西方国家能和中国比拼环境代价吗?

中国对稀土的主导地位是以沉重的环境和社会代价换来的。

稀土开采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危害。所有稀土矿石都含有放射性元素,如铀和钍,它们可能污染空气、水源、土壤和地下水。

稀土金属的分离与提炼会留下有毒废物和放射性副产品。

在西方国家建立符合严格环保标准的加工厂将更昂贵且耗时。

稀土加工还极度消耗能源和水资源,可能引发当地民众的反对。

难以快速复制的产业生态

此外,这一工艺技术复杂,中国在这一领域拥有数十年的经验、成熟的技术人员和完备的产业生态,其他国家难以快速复制。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今年7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拥有“无与伦比的技术专长,尤其在溶剂萃取方面”——这是稀土分离的关键且复杂环节。

报告指出:“西方企业因劳动力技能有限、研发不足及环境法规约束而举步维艰。”

报告补充说,要实现稀土供应的多元化,不仅需要在中国以外开设新矿,还需要建立新的精炼设施、培养熟练工人,并提供经济激励,包括价格稳定机制以及与汽车、国防等下游产业签订长期采购协议。

报告作者呼吁美国制定战略,重建稀土技术专长并建立加工中心。

他们指出,这不仅需要“获得具有竞争力价格的原料”,还需要“低成本能源、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先进的加工技术,以及可负担的熟练劳动力”。

即便所有条件都到位,专家仍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主导该领域。

报告最后警告说:“如果没有迅速且协调的行动,对抗中国长期主导地位的机会窗口将继续缩小,这将使关键技术、产业和安全利益持续处于风险之中。”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