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1.48亿后,小红书不想给“大厂打工”了 - 新闻详情

支付1.48亿后,小红书不想给“大厂打工”了

来源:深网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11-14 17:29:08



图源:视觉中国

长久以来,小红书一直陷于“为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用户在平台被“种草”,交易却最终在站外完成。

现在这一局面将被打破。今年11月,小红书通过全资子公司宁智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小红书以约1.48亿元收购东方电子支付有限公司,成功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补上了其商业化闭环中长期缺失的关键一环。

资料显示,东方电子支付成立于2008年,是首批获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机构之一,持有“储值账户运营I类”资质,业务覆盖电商支付、会员充值等主流互联网交易场景。该牌照已于2024年8月完成续展,有效期至2026年5月。

完成此次收购后,小红书将具备独立开展支付结算的能力。用户在平台进行电商或本地生活消费时,无需再跳转至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可直接在小红书完成交易。

正如经济学家宋清辉所指出的:“小红书此次布局的核心目标并非短期利润,而是为未来商业模式筑牢底层支撑。”

“种草”平台的焦虑

早在今年7月,小红书布局支付业务的迹象便已显现。当时,多家媒体发现其在招聘平台上发布了多个与支付体系建设相关的核心岗位。

目前,小红书官网上仍在持续招募支付结算方向的后端开发工程师,负责电商、广告、直播及“钱包”等业务线的支付、清结算与资金账户系统开发。

与此同时,小红书也在金融生态上下游展开战略部署。招聘信息中出现的“金融行业KA销售”岗位,职责为开拓金融领域头部客户资源,与平台近期金融内容的增长趋势形成呼应。

今年8月,东方支付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股权。根据披露信息,其2.62%股权转让底价约387.7万元,6.885%股权底价约1019万元。据此估算,小红书最终以约1.48亿元收购其100%股权。

11月3日,东方支付完成工商变更,原股东全部退出,小红书全资子公司宁智科技成为唯一股东。宁智科技成立于2019年,法定代表人由小红书CFO章子琦担任。

这笔交易在业内引发关注。究其原因,支付一直是小红书商业化版图中缺失的关键一环。

自2013年成立以来,小红书从海外购物分享社区逐步发展为生活方式平台。“种草”生态日益繁荣,但如何将内容流量高效转化为实际交易,始终是其商业化的核心挑战。

为打通这一环节,小红书近年来持续强化电商闭环:2019年上线“小红书商城”,2021年起拓展品牌号与直播业务,至2024年已形成广告、电商、品牌自营三条并行的变现路径。

今年以来,其商业化进程明显提速:8月,公司进行组织架构升级,成立“大商业板块”;同期推出“百万免佣计划”吸引商家,并将“市集”升级为App底部一级入口;9月,推出年费制“小红卡”本地生活服务,聚合千家门店九折权益。

然而,在支付环节上,小红书长期依赖第三方通道。用户下单需跳转至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完成交易,这不仅影响转化效率,也使平台无法直接掌握核心交易数据。

数据显示:2024年,小红书电商GMV突破4000亿元。在无自有支付系统的情况下,平台需为每笔交易向第三方支付通道手续费。有业内专家指出,自有支付系统可将交易成功率提升2–3个百分点,对高频交易场景尤为重要。

支付牌照争夺战

正是这高达数千亿的GMV与对交易效率的迫切需求,让收购一张自有支付牌照,从小红书的“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尽管东方支付近年经营表现不佳——2024年营收888万元,净亏损800万元;截至今年7月底,营收376.7万元,净亏损521.7万元——但其持有的支付牌照仍具显著稀缺价值。

小红书之所以收购一家处于亏损状态的东方支付,正是看中了其手中的支付牌照。

自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签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以来,累计发放数量曾达271张。然而,2016年起央行暂停新发牌照,持续强化“严监管”与“去存量”政策。截至目前,现存支付机构仅约170家,较历史峰值下降超过37%。

随着支付牌照步入存量时代,通过收购方式获取支付资质,已成为互联网企业构建商业闭环的主要路径。

与小红书类似,同程旅行近期也完成类似布局。11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显示,新生支付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已变更为同程集团关联公司艺龙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同程旅行控股有限公司。

而支付牌照的争夺并非新鲜事。2021年,B站曾以1.18亿元竞得浙江甬易电子支付有限公司(简称“甬易支付”)65.5%的股权,但该交易最终未能成功。近日,人民银行官网信息显示,甬易支付的牌照最终花落民营企业500强正凯集团。

近年来,抖音、快手、京东、美团等主流平台均已通过收购方式拥有自己的支付牌照:抖音母公司字节跳动于2020年收购合众支付;快手同年收购易联支付;京东早在2012年即收购网银在线;美团于2016年收购钱袋宝;小米同年收购捷付睿通65%股权;2020年,拼多多通过收购付费通获得支付牌照。

行业普遍认为,这场“牌照争夺战”的背后,是互联网竞争逻辑的演变:从流量入口之争,升级为生态闭环构建。握有支付牌照,意味着平台可打通“内容—交易—金融”全链路,迈进“无支付,不闭环”的新阶段。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指出,支付闭环不仅构建了自有金融基础设施,也为后续开展消费信贷、财富管理等业务提供了合规入口与数据基础。

相比其他巨头,小红书步伐虽缓、姿态低调,但战略意图明确。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认为,小红书等平台的加入,将推动“场景+支付+金融”的复合生态竞争进一步深化,垂直领域的生态构建正成为新一轮竞争焦点。

高估值下的“暗流”

随着商业化进程加速,小红书的估值持续攀升。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其E轮融资估值为170亿美元;而据彭博社2025年6月披露的信息,这一数字已跃升至310亿美元。

然而在商业高歌猛进的同时,小红书也面临来自监管层面的压力。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就平台“频繁呈现炒作明星琐事类不良信息”等问题对其进行了首次单独约谈,直指内容治理责任落实的缺失。

与内容监管同步趋严的,是金融合规环境的持续收紧。近年来,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反洗钱、数据安全、备付金管理等环节提出全面要求,并明确禁止“买壳”等规避监管的行为,强调支付机构实际控制权变更须经审批。

在这一背景下,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自持支付牌照已成为平台落实主体责任的必然选择。但他同时强调,持牌仅是起点,小红书后续需重点推进三方面合规建设:实现支付业务与集团其他业务的风险隔离、严格落实反洗钱与数据安全要求、杜绝“二清”等违规经营行为。

支付体系的构建也面临现实挑战。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小红书所获的“储值账户运营I类”牌照在资质范围和资本实力上均与头部机构存在差距,短期内难以撼动微信、支付宝的市场地位。

此外,支付生态的建立非一日之功,需持续投入于场景拓展、风控建设和用户习惯培养。有业内人士透露,小红书支付体系预计将优先应用于自有商城、品牌号及广告结算等内部场景,再逐步探索向外延伸。

截至目前,小红书APP中仍以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渠道为主要支付方式,自有支付体系的全面落地尚需时间。

对小红书而言,拿下支付牌照只是拿到了入场券,而真正的比赛,现在才刚刚开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