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意想不到的数据:2024年57.9%医生降薪 - 新闻详情

一个意想不到的数据:2024年57.9%医生降薪

来源:大何日拱一卒

分类: 其他

发布时间:2025-11-16 20:29:14



​​​​​​​

昨天看到一个让人有点意外的数据,2024年57.9%医生降薪。

这个数字出自一份覆盖了近三万名医务人员的调研报告。

据市场研究机构华医网发布《医疗人才2024年薪资及就业调研报告》的报告显示,57.9%的医生在2024年经历了降薪。



这个比例,比去年的37%又高出了整整20个百分点,说明降薪的潮水不仅在蔓延,而且势头更猛了。

以至于,一些医生不得不去跑滴滴,送外卖来补贴家用。

说实话,这挺反直觉的。

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医生手握“保命手艺”,技术门槛高、需求刚性强,本该是经济波动周期里的“铁饭碗”。

毕竟,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谁能跟健康讨价还价呢?

更何况,我们正踏在一个浩浩荡荡的老龄化浪潮之上。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突破3亿,而老年人的人均医疗开销是普通人的3到4倍。

从住院人次来看,去年也比上一年增加了1000万。

一边是看似无限增长的医疗需求,另一边却是医生收入的普遍下滑。

这个矛盾的背后,一定有什么更深层的东西正在发生。

另一组宏观数据更能说当下各地医院的处境。

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有超过1200家民营医院关门大吉,平均每天倒闭近7家。

民营医院的关停率已从2023年的7.2%上升至2024年的19.6%。

公立医院的日子同样不好过,虽然它们轻易不会“倒闭”,但为了缓解经营压力,各地公立医院合并重组的消息此起彼伏。

2025年以来,四川、浙江、安徽、河南、内蒙古、吉林、广东等多地已发生近十起公立医院合并事件。

曾几何时,许多年不愁“客源”的医院,如今竟然开始批量倒闭了?

我试着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拼凑答案。

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文章中很多医生提到的:病人真的变少了。

这听起来和前面提到的“住院人次增加”有些矛盾,但其实并不冲突。

宏观数据增长的背后,是结构性的变化。

一方面,出生率下降,产科、儿科这些曾经的热门科室,如今门可罗雀,相关的产业链都在萎缩。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经济大环境的凉意,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就医习惯。

过去手头宽裕时,一点小毛病可能就直奔大三甲图个心安。

现在,更多的人选择“捂紧口袋”,小病能忍则忍,或者去社区医院、线上问诊解决。

这种消费降级,直接导致了大量非核心、非紧急的医疗需求被抑制,尤其冲击了那些定位不上不下的基层和县级医院。

其次,一个更具颠覆性的变化,来自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这可以说是釜底抽薪的一招。

过去医院的盈利模式很粗放,多做检查、多开药,收入就水涨船高。

现在不同了,DRG/DIP(按病种付费)的推行,意味着治疗某个病,医保只给一个打包价。

治好了,省下的钱是医院的利润;超额了,医院就得自己承担亏损。

这种改革的初衷就是为了降本增效,遏制医疗资源的浪费。

但它也彻底改变了医院的生存逻辑,从“多做多赚”变成了“省着做才赚”。

实际上由于各地财政状况不一,医保基金的回款周期被不断拉长。

医院垫付了药品、设备、人力的成本给病人看病,却迟迟等不来“回款”,现金流的压力可想而知。

这就像一家企业,销售额看着不错,但应收账款堆积如山,随时可能倒在资金链断裂的路上。

巨大的成本压力,最终会像水一样,顺着管理层级传递到每个科室,再分解到每位医生的绩效上。医生的收入,自然会受到影响。

不过我个人是支持国家下大力气医改。

再不改,我等老去可没人兜底了,光靠国家撑着老年社会的看病问题,无异于痴人说梦。

最后,我们还要把视线拉回到医院自身。

回看前些年,在房地产和基建大发展的热潮中,很多医院也卷入了规模扩张的“军备竞赛”。

新院区盖得一个比一个气派,昂贵的医疗设备一台接一台地买。

这些投资在当时看似风光,如今却变成了沉重的债务和高昂的固定运营成本——无论有没有病人,大楼的维护费、设备的折旧费、员工的基本工资,一分都不能少。

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

一头是需求端的收缩(人们看病更谨慎了);

一头是支付端的改革(医保控费越来越严);

中间夹着医院自身背负的历史包袱(高额的债务和运营成本)。

再加上药品集采的改革,切断了最后一条传统的盈利路径。

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医院的亏损就成了必然。

所以,医生降薪,并非一个孤立事件。

它更像是一个信号,是整个医疗系统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扩张后,进入深度调整期所表现出的一个最直接的症状。

旧有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而转型期的阵痛,正实实在在地传导到每一家医院和每一位医生的身上。

时代的浪潮下,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时代浪潮下,受到影响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