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被抛弃的大师 中国自由主义思想的匮乏


解决社会问题究竟是少数人的想法还是每一个人的共同愿望?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可以是社会蓝图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即使有大师出现,也不能完全依赖大师来解决社会问题,依据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胡适、鲁迅与钱学森(图片来源:胡适纪念网/日本东北大学/HIHEY.COM)

独立学者萧三匝在思想者博客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大师,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得依靠现实生活。原文如下。

总体而言,中国新老传统中普遍缺乏自由主义思想。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把自由主义思想引进中国的是严复。但1949年前,中国真正称得上纯粹的自由主义者却寥寥无几。

从严复到孙中山,大多数中国先觉者的自由思想掺杂了太多其他诉求。在严复那里,个人自由是第二位的,国家独立富强是第一位的。在孙中山的经济思想里,社会主义占了很大部分。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明显增加,这些人几乎都是从英美归国的留学生。但除了胡适等少数人外,大多数自由主义者与其说是自由主义者,不如说是自由派。陈独秀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鲁迅的思想到后期越来越向左转,丁文江、蒋廷黻等人甚至公开鼓吹“开明的专制”,即使是胡适、罗隆基等人,受拉斯基和苏俄共产主义的影响也不小。抗战时成立的民盟是以自由派知识分子为主的政党,但众所周知,其对战后中国政治的影响也极小。

1949年后,在中国台湾,殷海光等人继承了胡适的思想传统,大力倡导自由主义,为台湾的民主运动客观上提供了理论支持。殷海光的学生林毓生后来还到美国拜哈耶克为师,研讨自由主义。但在中国大陆,从批判胡适开始,自由主义思想遭到了彻底清算。上世纪80年代,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因为自由主义反对专制和个人崇拜、主张个人自由和民主法治的诉求与改革开放后的大气候合拍,自由主义思想得以传播。但历次“反自由化”运动使得自由主义缺乏公开言说的可能。

1992年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化,主张市场经济的自由主义者与政府进行了合作。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自由主义者正式亮出了自己的旗号。但在新时期,受到重视的是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断论证市场经济、保护私有产权、全球化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必要性,并为经济体制改革建言献策,经济学家成了时代的宠儿。

但其他领域改革的滞后引起了自由主义者的不满,甚至当初主张建立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如吴敬琏等人也呼吁中国应该警惕权贵资本主义,应该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但正是在90年代中后期,自由派知识分子出现了明显地分化,一些人站到了自由主义的对立面,成为了自由主义的批评者,并成为新左派的中坚力量。

如今,市场化媒体从业者基本上都倾向于自由主义,但自由主义在高校已经很难赢得学生的同情,普通民众对自由主义也很隔膜。很多人看到的是在市场化改革中自己的个人利益受损的事实,他们无力去辨析这个局面的出现到底是不是自由主义的过错。美国不断发动的对外战争和2008年源自于美国、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也打击了自由主义的言说力度。人们没有兴趣把奉行自由主义的美国国内政治制度与美国对外的国家行为进行区分。

总而言之,自由主义在中国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学者徐友渔曾总结1949年前中国自由主义运动衰落的原因:一、中国文化缺乏自由主义传统;二、中国社会当时缺乏现代经济基础和强大的中产阶级,也没有起码的法治条件;三、按李泽厚的说法是“救亡压倒启蒙”;四、上世纪30年代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自由主义不被人欢迎,反倒是前苏联当时取得的经济成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其中也包括自由主义者的目光;五、自由主义始终在知识分子圈子中传播,没有民众基础。

对照以上五条,不难发现,虽然有人在进行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换,虽然中国已经实行市场经济,中产阶级也正在形成,虽然现在是和平发展时期,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但自由主义思想确实尚未在中国完全落地。自由主义者很难有乐观的理由。

理论只有变成现实才有生命力,自由主义思想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有助于中国政治文明的塑造是自由主义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思想本身的角度看,自由主义者崇尚经验主义,反对为社会发展设计蓝图。这一点,徐友渔有很充分地论述。不过,绝对的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都未必是中国当代思想人物应该选择的哲学基础。在一个大转型时代,思想人物有责任为社会进步方向甚至具体路径提出自己的方案,因为社会发展现实虽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活生生的人毕竟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既然别国的思想家从未、也不能为中国问题提出建设性方案,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中国思想人物身上了。

当然,变革时代的不确定性为建构性思想的稳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也只有变革时代也才能产生真正的思想家。徐友渔说,所有的蓝图设计都会被历史证明是不成立的,这并不证明这种蓝图设计没有必要。考诸历史,几乎没有任何思想家的论述不存在谬误,但作为社会的瞭望者,思想家自然具有存在的必要。况且在一个日趋多元的社会,思想人物的论述即便都是呓语也不会被人作为教条和行动的指针,因此只要是出于学术的真诚,思想人物也无妨提出自己的蓝图,即便这个蓝图只是个草图。

当然,努力推进公民社会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现实方案。不过,公民社会是一个较为宏观的叙事,公民社会如何兴起、如何发展、如何组织、如何能做到独立自主,以至于最终如何形成制度构架是需要论述的。

换一个角度来说,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到底从何而来?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很多人寄希望于中国思想界产生大师,好像只要出现大师,我们就都可以听他指导似的。我认为这与寄希望于圣王的心理基础没什么两样。说到底,还是独立精神不够。与其寄望于大师,在那些所谓的大师不孚众望时我们去批评他,还不如反求诸己,勉力行之。朋友们,走出象牙塔,走进广阔的生活中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大师,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14902114868164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