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有大脑中枢吗?
植物有脑子吗?大树有眼睛吗?小草会睡觉吗?当你在夏日清晨的阳光下, 放眼四围的林木花草,会不会让自己的思想飞翔,去与周遭的绿精灵通话?
可曾注意到,长在房屋边上的树木和灌木的枝干总是向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久而久之,整个树冠显得很不平衡, 好像被刀辟斧削,砍掉了一半,为什么?还有那攀援在伟岸的橡树身上的凌霄花,自己不能出头,为什么能不屈不挠,也要爬到巨人的肩上去露顶?如果没有脑子,怎么决定全身心地做这事?人可能觉得这太寻常了,光合作用的需求使得植物有趋光性嘛。这说对了一半
那只是表象,只是结果,不是原因。可曾想过,为什么它们有趋光性?是遗传密码所定?如果是,谁编制了这密码?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在支配它的行为?
昨天去给院子里的花浇水。这花从Home Depot买来一俩月了,是那种牵藤开花的植物。刚好去年有一盆同样的,枯木逢春也发了新芽。两盆植物相距超过一米半。不曾想到两盆花的藤蔓居然自己朝着相互的方向生长,第一次握手了!
我问了家人是否有任何人为的帮助让它们携手。回答是,never。我一直在想它们怎么跨越一米多的间距,在360度的角度中选择正确的角度一天天的生长,去互相接近,最终缠到一起?难道不觉得这有点Amazing?
它的原状有点像这样:
中国古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植物不说话,只把事儿悄悄地做了。长久下来,这自然界里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奇妙的事情在每一个角落静静地发生?
总是觉得植物跟动物一样,也应有神经,也应有大脑。虽然没有脚,不能像动物那样走路, 但仍旧顽强地生存着, 不屈不挠地表现着它们的丰富。如果你遮挡了它的采光,它会扭曲枝干向着可以获得光照的方向生长。如果一块大石头压住了它,他会绕过去,继续获得向上的空间。在干旱的地方,那些树木和荒草会深深地扎根,其根系非常发达,能够穿透坚硬的土石层去获得水资源。而在那些雨量丰富的地区,同样种类的植物很容易获得水的滋润,他们的根变得非常地浅显而且不发达。乔治亚地区的松树就是一例。这种松树长得很高很高。由于东部降雨很多,它的根几乎就在地表几尺深的地方。因此一吹大风,这种树非常容易倒下,砸坏房屋。
有些植物可以称作典型性有意识的智慧生物。这种所谓典型地有意识,整体表现出来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宏观行为。这种行为不是来自于DNA - 基因的构造只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决定一种生物是什么,它不负责这种生物宏观地去做什么。
按照我们习惯的思维,由于这是一棵树的整体的行为,那么它应当有一个中枢机构来协调各部分的功能。这样一个中枢机构应是一个自组织的,宏观的,类似于人的大脑的那样的东西,虽然你不能看见它。
如果树真有这样一个中枢机构,那么它应在什么部位呢? 很自然地想到,其大脑和五官应长在根部,因为它是植物的最原生部分,其它部分都是后来长出来的。但是如大脑在根部,它就不能远看,埋在地里,两眼一抹黑,啥也瞧不着;如果有耳,也是塞满了泥沙,听觉一定不好。相反人类硕大的脑壳长在像弹簧和轴承一样的脖子上,转来转去,灵活自如,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有风吹草动,能够及时预警,逃之夭夭; 一有好处,也能蜂拥而上,都到A股市上去捞金摘银。因此人体布局似乎更加合理,要不那还叫人?可是考虑到大树不能动,咬定青山不放松,像铜像一般站在那儿,想动也动不了,想走也走不开,即便有眼有耳,又有何用?看得到,听得清,只能徒增烦恼。还不如把头深深埋在地下,不看不听,任尔东西南北风!
用进废退,难怪形容一个人不开窍,说他有个“榆木脑袋”呀。
如果大脑是长在大树的躯干上,就像电影《Avatar》中那些夜里荧光闪闪的树精树怪那样,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呢?像那白桦树,杆上长着一对对眼睛,默默地注视着山下面人类社会发生的每一个事件。借着风声,树叶沙沙着响,彼此间述说着山林中稀奇古怪的各种趣闻轶事。偶然间,看见一颗斗大的流星拖着明亮的轨迹划过夜空,筱忽即逝,掉在了远山的后面。天象难测,人意难猜。怕就怕,那些两条腿走路的动物动不动就要大面积放火烧山,把整个山头的树们斩尽杀绝,连根都不留。然后去造他们的房子,去种他们的食物,去建设他们的文明。相比之下,那些飞禽走兽,反倒与树木和森林更能和平相处。 他们不是破坏,而是利用树木提供的每一点便利,栖息在枝上,或是躺卧在树下,森林就是天然的家。动物和植物,似乎更应该这样构成自然生态和谐的一环。
假设中枢系统可以是多元的,复合的,那么它们就可以长在每一片树叶上。每一片鲜嫩的树叶都是一个新长的眼睛,耳朵。它们是光和温度的sensors,它们有很好的视界,能从上到下,前后左右,全方位地监测周遭的环境,并决定往哪一个方向生长才是最佳的选择。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气候和温度,长成针叶和阔叶:在寒带地区,阳光稀有,为了尽量减少叶表面热量的蒸发,这些叶子长成针状;而在赤道热带,树叶可以地长成芭蕉一般大的阔叶,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养分。他们也能根据雨水的多寡和干湿程度,来决定叶子应是肥厚还是瘠薄:在沙漠缺水的地方,仙人掌的叶子就是一个个厚厚的巴掌,它们为此而储存更多的水分;而在阴湿多雨的地带,树叶本身不需要去存更多的水。它们 没有必要长得肥厚粗大。
不仅树叶可以探知怎么生长才是最好,而且它们也能在多种生物共生的环境中做到怎么获得抑制它物,有利自身的优势:通过密实的树叶遮挡,让生长在其下的植物慢慢地见不到阳光而枯死,这样它们就能获得更多养料和阳光。如此行事,不外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罢了。
不管植物有没有大脑,有没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植物仍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智慧生物的特征。细数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我们或许能从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启迪:
动物能动,植物不能动;
动物不能通过自己的身体制造食物,它们必须以其它动物或植物作为食物。这种对别物的依赖,决定了动物必须以追逐和迁徙来维持生命的活力。动物一生都在旅途;
植物由于不能运动,通常不能以它物为食物。为了维持生存,它们必须自身制造自己的食物。为此它们不得不发展出一整套通过光合作用,靠水和天然的化学元素来生产食物的机理。一棵大树,包括它的树冠枝叶,就是一个食物生产厂。植物不仅自给自足,而且也给其它生物提供食物。相比之下,猫或狗就不能靠晒晒太阳就能光合作用,自产食物,中饱私囊;由此可见,动物由于没有这种自立的功能,朝夕奔波只为饥,为了一口食,把腿都跑细了;一得食来更思衣,为了一件蔽身之物,两条腿都变成四条腿了- 累的趴下了。往往那食物还不是那么容易获得,那么心甘情愿让你猎获,因此动物的脑子还必须变得超乎寻常的发达,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把食物逮住。于是动物的脑子就变得十分明显,硕大无朋。这是不是病,不得而知。总之一句话,活得不容易!
植物由于能够自食其力,不为一日三餐发愁,也就不需要到处奔波,因此也就懒得到处走来走去,干脆就立地不动了。整日里云淡风轻,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那脑子就越来越不重要,愈加退化,最后消散于无形 - 没有任何脑子存在的特征了。
害得那些动物反过来又要考证植物有没有脑子,可笑可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