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高洪波和里皮差在哪?


为什么现在要谈高洪波?在里皮胜利的时候谈高洪波是否有失公允?不,我们不是在塑造今天的英雄和昨天的罪人,这样的事情,各路球评家们已经在做了。高洪波赢球的时候,球评家们可以长篇大论高洪波如何战术对路,如何用人合理;高洪波输球的时候,球评家长篇大论高洪波如何战术失败,如何用人不合理;现在里皮赢了韩国,球评家们继续长篇大论,里皮首发阵容如何英明,换人如何机智。

总之,中国的球评家们曾经非常懂球,唯有高洪波一人不懂,高洪波不仅不懂球,而且顽固。现在,中国的球评家们继续懂球,那么及时和超然地懂球,而且和里皮一样懂。当我们习惯了以急功近利、浮躁、落后等词汇来批评中国足球,除此之外,除了技战术评论,是否还能讨论更多?哪怕更多一点点?

先进理念到底是什么

2012年的时候,媒体做了一次完整的里皮教练组采访。问题由我准备,采访由媒体长期特约记者利卡里完成。我对利卡里说:“尽可能让讨论停留在理念层面,不切入具体人和事,中国足球不需要在人和事方面太多纠缠,需要有人耐心细致地讲述先进理念到底是什么。”

那次采访能引发不小的讨论,还得感谢之后媒体同事们的通力合作。例如我们采访恒大球探切拉沃洛,请他讲述意大利青训选材的具体办法。切拉沃洛说:“在中国,不仅是球探,体育经理这种足球文化现象也尚未出现。俱乐部有自己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士,而且水平也不差,但他们尚未意识到职业足球界里某些关键角色的必要性。”

我的同事胡博轩也采访了发掘黄博文的北京国安“土球探”吕军。吕军说了一句非常令人难忘的话,“中国足球习惯不成功则‘成仁’,这不适用于挖掘年轻人工作。很多人不愿去做这样费力不讨好的事。找到一个好球员是好事;找不到也非常正常;就怕找来了以后不行,还要落埋怨。事实上,挖掘年轻人的工作,比一线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信任。”

日本足球有缺陷,里皮认可足协工作

2017年,媒体再度采访了里皮教练组。这次佩佐蒂甚至不经意地就谈到了一些他观察亚洲足球的重磅收获,例如日本足球有缺陷,本田圭佑这样的球员只能在10米范围内做好动作。令人惊讶的是,之前在各方面被批评得很厉害的中国足协,其组织工作却得到了里皮教练组的高度认可。

联想起切拉沃洛和吕军的采访,可以发现,就中国和外国足球从业者本身来说,他们达成一致的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极大。关键是创造合适的氛围能让外国人带来的理念和中国同行的能动性、当地性结合起来。而理念不是口号,更不是笼统的理论,理念往往只是一些细节。

高洪波到底差在哪里?

再回到高洪波的话题,到底高洪波输在每场比赛的排兵布阵还是其他?笔者多年前曾拜读过高洪波找弗格森“取经”的新闻全记录(忘记了哪一年),发现高洪波的问题非常粗线条,关于管理,关于技战术。当时就有预感,高洪波并未意识到中外之间真正的差距在哪里。

真正的差距在哪里?或者,里皮为什么那么快就点石成金呢?我们再一次重复答案:理念中的细节,细节中的理念。

笔者曾观摩过一些意大利球队的训练,尤其对青年队的训练感兴趣。在意大利,俱乐部青年队被当作进入一线队之前的职业培训课堂,很多职业技巧都是在青年队时期教授的。一些青年队教练教授的内容非常引人思考。

例如他们会强调场上沟通的正确方式,禁止球员彼此叫名字,“叫名字是没有用的,队友不一定知道你为什么叫他,不能马上反应过来你的动向,你会损失好几秒。”因此,教练会规范:接应用什么词什么身体动作提示传球方向,拉开用什么词用什么方式让队友明白……

让高洪波找郑智讨教?不可能

球评家们除了研究排兵布阵和换人,并不能解释里皮到底如何解决了中国队过去在战术执行中能力不足的问题。这难道不是细节决定的?一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强调,是意大利教练的强项,也是他们的秘密。很遗憾,中国记者在采访球员的时候,很少去挖掘这些问题。

12强赛之前,笔者曾经想写一篇文,建议高洪波找郑智这样球商智商都很高、曾和里皮长期工作的人好好聊聊,从细节上去询问和学习,里皮教练组如何让中国球员做到了在亚洲范围内也令人惊叹的一致性和紧凑性。然而,友人提示:这可能吗?中国足球圈子里的关系,你还是少评论的好。

所以,请外籍教练是正确的,否则,中国足球就是永远纠结于人和事的问题。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25101900100708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