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大陆金所”版图再生变 平安大华基金纳入在即


一边马不停蹄谋求上市,一边排兵布阵扩充版图,马明哲对“大陆金所”(Lufax Holding Ltd,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这头超级独角兽布局的一举一动都是市场焦点。

记者独家获悉,“大陆金所”框架有望继续扩充,除了现有的“三所一惠”——即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陆金所、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前交所)、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下称重金所)、平安普惠业务集群以外,还将纳入平安大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大华)以及一家注册地在新加坡、负责跨境业务的子机构。

“平安大华已经在做股权变更了,应该很快就要实现。未来大陆金所体系下有了公募基金牌照的基金公司,更有利于陆金所包装产品,实现业务的充分协同。”知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新加坡也要成立一家子公司,专门负责跨境业务,陆金所会变成一个庞大的集团。”

伴随平安大华的加盟,“大陆金所”将成为国内FinTech领域名副其实的超级独角兽,资本市场也将为其打开新一轮的想象空间。“上市后的大陆金所市值会不会超过平安集团,这会是个有意思的话题。”该知情人士表示。

不过截至目前,这一变动还未在工商信息中予以体现,陆金所官方也对这一消息予以否认。

超级独角兽

早期的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全称为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从2015年3月开始,陆金所启动了资产的注入和剥离,意在淡化自身P2P标签,实现由“个人网络借贷平台”到“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的转型。

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大陆金所”也在去年3月正式揭开神秘面纱,其法人主体首次登台亮相,名为“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注册地在海外。

平安集团3月22日发布的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陆金所控股完成了对普惠金融业务和重金所业务的重组,形成旗下陆金所、重金所、前交所、普惠金融“三所一惠”布局,全面布局财富管理、机构间交易和消费金融领域。

这四大板块各有定位,分工明确又相互协同。陆金所平台定位为B2C个人投资者一站式理财平台,主要竞争对手是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聚宝。前交所、重金所重在B2B机构间交易,主要竞争对手是各地金融资产交易所。平安普惠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是陆金所平台资产端的重要来源之一。

根据中国平安年报,截至2016年年底,陆金所控股的零售端交易量达1.54万亿元,期末零售端资产管理规模4384亿元,活跃投资用户数740万人。机构端交易量为4.2万亿元。

回溯“大陆金所”的整合,不难发现其经历了几大关键性的战略布局。“大陆金所”构建的第一步始于陆金所剥离P2P小额信贷业务,并将其与平安直通、平安信保合并为“平安普惠”业务集群。这样一来,陆金所明确了自身金融信息中介平台的定位,既满足了监管的要求,又为冲击资本市场谋求更高估值奠定了基础。

其次在于对前交所的整合,这一交易所聚焦B2B业务,希望构建“国际双向跨境资产交易平台”。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8月,平安海外控股以19.538亿美元将平安普惠与前交所打包出售给陆金所,并于2016年5月完成了整合。

紧接着是对重金所的收购与整合,其定位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去年3月,平安集信2.86亿元收购了重金所72.22%股权,并在此后陆续收购了剩余股权。去年8月中旬,重金所已经成为平安集信全资子公司,法人代表也变更为陆金所新任董事长李仁杰。平安集信已于2016年12月完成股权变更,顺利被大陆金所控股。

去年12月,小陆金所又宣布正式拆分出“陆金服”(全称为“上海陆金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独立从事P2P网贷业务,此举是为顺应监管于去年8月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相关规定,其中有关于网贷信息中介机构禁止自行发售理财等金融产品募集资金,代销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的明文要求。

如今又有平安大华即将纳入“大陆金所”靡下,夯实陆金所平台资产端来源。“陆金所平台与平安大华一直都有合作,并入一个体系内,能更好地解决产品的合规性问题。”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成立于2011年的平安大华,工商信息仍显示股东方为平安信托、大华资产管理、三亚盈湾旅业,分别持股60.7%、25%以及14.3%。

从资产规模来看,平安大华在次新基金公司中排名靠前,并连续三年实现了规模翻倍。截至2016年底,平安大华公募管理规模达到837亿元,挤进公募资产管理规模前三十名。此外,在2010年后成立的44家次新基金公司中资管规模排名第二,在同年成立的7家中排名第一。

不过平安大华的资产规模中85%为货币基金,其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和业绩并不尽如人意。

另外,平安大华基金子公司业务发展也颇为迅猛。来自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底,平安大华子公司深圳平安大华汇通财富管理以7902亿元的总规模位居行业首位。

上市倒计时

在厘清各业务单元的同时,陆金所的上市之路也在稳步推进,上市地点辗转之后大概率落定香港,并已进入倒计时。“陆金所将在今年年内登陆资本市场。”某知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近期陆金所高层对于上市一事的公开表态也逐渐明朗。3月23日,陆金所CEO计葵生在接受彭博专访时表示,陆金所控股正在准备IPO,具体上市时间需要等到市场条件成熟,至于上市地点,可能是香港。

“陆金所控股一直在等待资本市场对金融科技的故事有个合理的认知,希望随着中国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我们(陆金所控股)也能拿出一个更加清晰的故事。”他表示。

同日下午的中国平安2016年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首席运营官陈心颖也表示,陆金所控股有在准备上市,但是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香港上市的好处在于,相比内地市场而言,香港有更清晰明确的时间表。”某互金公司创始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根据香港的上市规则、审核要求,公司何时交表、何时给出反馈,有一套明确的时间表。”

尽管历经波折,但如今来看,陆金所上市路径基本有了定论。

2014年5月,陆金所首次传出分拆上市的消息,并被爆出其招股说明书已出炉;2015年12月,计葵生首次对媒体确认陆金所将上市;在2016年1月,计葵生曾表示,公司正考虑在香港或上海进行IPO,而他更倾向于在境内上市。但因“战略性新兴产业板”的无疾而终,陆金所境内上市的规划也无奈放弃,转而奔赴香港。

2016年8月,陆金所CFO郑锡贵曾对外表示,公司可能于2017年底前在香港上市,而且不打算寻求IPO前的融资。“上交所将不会建立战略新兴板。考虑到公司的离岸所有权结构,在香港上市是明智之举。”

2016年10月,有媒体报道,陆金所已正式启动上市,参与陆金所IPO的四家投行——花旗银行、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中信证券已经进场展开尽职调查,并计划2017年1季度向港交所递交A1上市申请书,不过这一消息并未得到陆金所官方的证实。

整合后的大陆金所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不可限量。2015年3月,陆金所完成A轮融资4.85亿美元,估值100亿美元。时隔不到一年,陆金所在同年12月敲定12.16亿美元的B轮融资(彼时陆金所为“两所一会”,重交所未纳入版图),估值高达185亿美元,估值翻了将近一倍,而今的大陆金所体系更为庞大,也为市值注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融资后的大陆金所依然被平安集团牢牢掌控着控制权,中国平安在陆金所两轮融资过后持有股权为44.38%,仍是第一大股东。

另外根据平安方面的公告,平安普惠(后更名为“锦联有限”,英文名Gem Alliance Limited)是在2015年8月份由中国平安的子公司平安海外转让给陆金所控股,陆金所控股没有支付现金,而且向平安海外发行价值19.538亿美元的可转换本票作为股权转让对价。

这一交易时点刚好处于陆金所控股A轮与B轮的两轮融资之间,陆金所控股估值在100亿至185亿美元之间。分析人士推算,19.538亿美元的陆金所控股可转换本票作为对价估算,这份可转换本票的转股期权比例应该相当于10%至18%的陆金所控股股权。B轮融资后摊薄至9%-16%左右。在未行权之前应以债权形式持有,而未计入中国平安持有的陆金所控股股份。

这也意味着,实际上中国平安目前持有的陆金所控股股权比例约为53.38%至60.38%之间,平安集团进可攻退可守,仍保持着对陆金所控股的绝对控制权。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39220094680786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