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43岁之前,苏轼从未见过什么高山


驾史猿下江南,到了湖州。湖州历史悠久。楚考烈王十五年(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置州治,以滨太湖而名湖州,湖州之名从此始。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产自湖州善琏镇。湖州与不少历史名流都大有渊源,比如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苏轼。

苏轼43岁之前,未曾见过什么高山,没想到人生最难翻越的,是生死。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43岁的苏轼由徐州调往湖州上任。按惯例,官员调任需要给皇帝上表感谢,即《湖州谢上表》。其中有这么几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是说,陛下知道我愚昧,跟不上形势,跟朝廷的新进没法比,人老了也不会生是非,派我到地方上治理老百姓挺好。新进,是对因为变法而被迅速提拔的一批官员的贬称,大多是王安石的门生,不乏投机分子。生事,是当时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这几句牢骚,让朝廷中以李定为首的新进们恼羞成怒。他们把这篇三百字的上表,研究了四个多月,结合苏轼以前的诗文,拟下四条罪状,准备置其于死地。

很快,宋神宗命令御史台彻查此案。李定派亲信皇甫遵,快马加鞭,赶赴湖州,缉拿苏轼归案。七月二十八号,苏轼被捕,八月十八日入狱。

李定等人轮番审讯,逼迫苏轼对涉讽的诗文作出交代。已经查到罪证的,只有四首诗和两篇文章,要搁在清朝人皮怕是早就晾干了,但在宋朝以此定罪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李定希望找出其他“罪文”,同时打击所有和苏轼有关系的旧党。但是他们也不敢随便动刑,除了辱骂,搞疲劳战术外,就在加强调查、收集物证上下大力气。

苏轼没有律师,只能自救。他把握住两点:一是只承认讽刺新法,绝没有攻击皇帝;二是承认已有证据,没有证据的拒不交代,以免增添罪状或连累他人。

入狱前,苏轼曾和儿子苏迈约好一件事,每天送饭有菜有肉。如果知道要判死刑,就送鱼。无巧不成书的是,苏迈一天有事耽搁了,托了一位亲戚代为送饭,却忘记告知这一约定。于是,亲戚偏偏送了一条熏鱼。苏轼一看,心好凉,写下了两首的绝命诗。

一篇写给弟弟:“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一篇写给妻儿:“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这里面有兄弟之情,有舐犊之情,有夫妻之情,还有对杭湖百姓的感情。乌台诗案发生后,杭州、湖州的百姓都为他“作解厄道场累月”,祈求逢凶化吉。苏轼想死后埋葬在浙西一带,来表达对杭、湖百姓的眷恋。

其实还有一丝求生的欲望,苏轼自知诗作写好后,必定是要上呈给皇帝的,希望有一丝转机。果然,神宗看后很受感动。当时还有很多人为苏轼求情,甚至惊动了太皇太后。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入狱一百三十天后,苏轼被贬黄州,得以保命。受此案株连者多达七十余人,包括苏辙和司马光。从此,文字狱变成党争的工具。

乌台诗案可以说是苏轼一生中最大的高山。看过了生死,便不在乎功名。苏轼也许会想起,父亲为何给自己起名为“轼”。做人当如这车上的横木,不显山露水,不锋芒毕露。经此一事,苏轼对朝廷的风波失去兴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在思想上由儒转释,也迎来了文学上的巅峰。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18554925918579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