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众筹丧葬费”,不能混淆私下求助和慈善公益


“撞死4人,赔不起,请帮帮我”,因为一起车祸,四川中江小伙杨龙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希望大家为他筹款,赔付给死者家属。在筹集到23935元之后,项目被平台冻结。此事被媒体曝光之后引发舆论风波,多数是质疑这一做法违背慈善伦理。

在探讨此事之前,有必要注意一个细节。按照轻松筹后来的情况说明,“该项目所有资金来自发起人的亲朋,没有接收陌生人款项的信息显示”。也就是说,很多批评者担心的对公众“骗捐”,至少从后果来看,还没有那么严重。当然,也有人质疑说,1215人次的捐款不可能都是发起者亲朋,但从常理来推断,这种性质的募捐,要赢得陌生人的同情并出钱,难度其实还是很大。所以,大部分的捐款出自亲朋,还是比较可信的。

要特别关注这个细节,才能对此事件有更理性的认识。现在对于“众筹丧葬费”的批判声音很多,认为当事人是要转嫁法律责任。可我们如果放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考量,像当事人这样不幸撞上交通事故要垫付丧葬费,而自己确实又无力承担的,可不可以找亲朋帮忙?显然,穷尽所有办法筹钱,也是一种承担责任。即便筹来的钱不用还,“人情债”也是一种债。所以对当事人的批评,还是不妨多一些同情性理解,没必要太过上纲上线。

只不过,当私下求助被转移到针对不特定人群筹款的时候,突显了慈善伦理的问题。亲朋之间的互助,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理由,而陌生人之间的救助,人们希望看到纯粹的“扶弱”慈善特质。当事人这种法律责任还没区分清楚,自己有车有保险的情况,不符合人们对“弱势群体”的认知,因而公众会觉得被冒犯。

所以这件事,主要暴露的还是当事人自己对公益众筹缺乏理性认知,以及现在互联网众筹平台管理上的疏漏。按照轻松筹官网的标签信息,这是一个“大病筹款大平台”,可是“众筹丧葬费”这种项目,又是怎么通过审核并接受捐款的呢?当事人自救心切还可以理解,但一个互联网众筹平台不明确自己的公益边界,无视平台公信力,还是很令人费解。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37886142730713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