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偶像的黄昏 昂山素季光环褪色后的冷思考


当30年前的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在缅甸控诉军政府独裁统治,高呼自由民主,以至于后来遭到软禁、成为闻名世界的民主斗士时,世人绝不会预料到30年后已是缅甸实际最高领导人的昂山素季竟会重蹈军政府的恶行,清名受损。

最新的案例是9月19日,《缅甸环球新光报》某位政治评论员因为近年来不断批评昂山素季,而被缅甸司法当局以“分裂”罪名判处7年监禁。缅甸法院发言人对外表示,该评论员发表的批评言论,“导致人们对昂山素季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此事一经媒体曝光后,立即引起了不小关注,许多人有一种民主偶像崩塌之感,他们难以置信昔日心中的斗士、英雄,居然会因批评言论而判处当事人重罪。

缅甸实际最高领导人昂山素季近年来一再面临公共形象危机,昔日的光环正在褪色(图源:新华社)

无独有偶,稍早前路透社两名记者因为调查追杀罗兴亚人事件而被缅甸司法当局以触犯国家安全法罪名判刑7年。这项判决同样引发众怒,尽管当时昂山素季对外辩解称对两名记者的判决“不是因为两人是记者,而是因为法院认为他们违反了《官方机密法》”,但显然难以说服世人。近日,缅甸最大城市仰光因为该项判决爆发了数十人抗议集会,批评“昂山素季领导的政府正越来越多地限制言论自由”。

其实,昂山素季遭遇的非议、批评远不止这些。比如,2015年她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赢得大选后,次年她进入政府内阁担任外交部部长、总统府事务部长和国务资政,身兼数职,成为幕后的最高领导人。如此做法,尽管是因为她受限于缅甸宪法关于总统家人不得拥有外国籍的规定,不得已垂帘听政,但其实不利于缅甸好不容易开启的制度化建设。再如,去年轰动一时的罗兴亚难民危机,当时数十万罗兴亚人在缅甸军方清剿行动下沦为难民,流离失所,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对于这一切,昂山素季却出于缅甸国内佛教徒和军方的压力,未能替罗兴亚人发声,淡化事件的严重性,以至于在国际舆论中成为众矢之的,备受诟病。

所有这一切都在侵蚀昂山素季此前享有的国际盛名和道德光环。昔日的她因为争取缅甸民主化而被军政府断断续续软禁15年,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偶像和精神领袖。她也因此备受国际社会的尊崇,分别于1990年、1991年荣获萨哈罗夫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可以说,彼时的昂山素季虽然行动不自由,但她在国际社会享有崇高声誉,甚至被神圣化,仿佛圣人一般。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还专门以她为原型拍摄了一部同名电影《昂山素季》,许多观众看后不禁潸然泪下。

昂山素季一生经历了从民主斗士到政客的蜕变,她的经历及其引发的争议再次说明现实政治的复杂性(图源:Reuters)

然而等她成为缅甸实际最高领导人后,尤其是经历上述提及的事件后,一切都在发生着改变,昔日的民主斗士、道德偶像、精神领袖、英雄等光环渐渐暗淡了起来。据悉,去年罗兴亚难民危机爆发以来,曾于1997年颁给她的牛津自由奖被英国牛津市议会撤销,爱尔兰都柏林市议会则撤回1999年颁给她的都柏林自由奖。

这一切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是令人唏嘘。1988年昂山素季返回缅甸、投身民主化不过短短时间,就迅速声名鹊起,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英雄,享誉30载,后来执政不过一两年时间,就很快形象崩塌。所谓“当家才知柴米贵”,现实总比世人想象的复杂。当年昂山素季成为民主斗士、道德偶像,一方面她所需做的只是相对简单的呼吁、组织和抗议工作,是普及和传播相对宽泛的自由民主理论而已,故只要有牺牲精神和坚毅的性格,就基本上能胜任,另一方面她所做的契合了当时缅甸追求民主化的浪潮和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念,加之她的显赫家庭出身,故能迅速被作为典范暴得大名。彼时的她即便有缺点,既因为事情相对简单而不易显露出来,又容易被道德光环所遮蔽。可一旦介入复杂难缠、涉及无数人利害关系的现实政治则不一样,不能再只有理想主义,而是一边要经受至高权力的无限诱惑,另一边还要应对难以计数的错综复杂关系,做出各种难以抉择的决定。在此情况下,若无足够强大的定力、丰富的施政经验、一流的能力和穿透迷雾的政治智慧,实在难当重任,甚至可能慢慢被现实政治所吞噬,重蹈前人的错误。

当然,这样说绝不是指昂山素季一定不能担当重任,也无意臧否她的是非。毕竟她所在的位置,自然有常人难以获悉的信息和内情,真实情况如何只能留给现实检验。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现实政治的复杂性远超乎想象,任何时候解读政治都不可过于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那些看起来极具政治审美的精神领袖或道德偶像,固然令人钦佩,却未必适合从政,更不可被神圣化、意识形态化。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37961006164551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