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厉害了,我的国


中国曾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北京很快又会拿到这个头衔。

Die Zeit 发表的文章根据是什么呢?根据阿伦斯巴赫研究所的调查结果,德国商界、政界和行政机构高层中,大约70%的人对北京逐渐扩大的影响感到担忧,超过一半人希望德国要保护本土敏感技术企业,阿伦斯巴赫研究所受经济杂志《资本》(Capital)和《法兰克福汇报》委托进行了这项调查。

特里尔大学政治学者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分析了这种担忧的理由,这些人担心,中国会通过大型计划和政府扶持赶超德国,数字化这个领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点,智能手机支付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德国呢?韩博天说:"太慢,太迟缓。" 德国商界难免不为此感到害怕和担忧。

文章指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现在出现萎缩,汽车销量下滑以及中产阶级消费疲弱,但这都不能造成严重的后果:"零售业继续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特朗普的惩罚性关税也不能给出口率带来沉重打击,因为人民币汇率走低抵消了美国进口商的成本。就算特朗普将关税提到25%,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还是有限的。"

题目为"这个市场能够做到"(Der Markt macht''s)的文章接着写道:"看起来,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中国走向头号经济强国的宝座。不过,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否要好于其它模式,仅仅是看处在世界第几位是不够的。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在1820年之前,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很快,北京再次能拿到这个头衔。"

根据是什么呢?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2001年)一书中有如下描述:“19世纪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14世纪以后,虽然欧洲的人均收入慢慢超过中国,但中国的人口增长更快。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和它们附属国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根据该书图表,1820年清朝GDP占全世界的32.9%,即便是进入20世纪初,该比重也在11%左右。

麦迪森是何许人?2010年他去世时,《纽约时报》撰文称,麦迪森是一位有着“数量化”冲动的经济史学家,他将一生83年奉献于计算过去3000多年各经济体的规模上。

世界最大经济体,如何?

甲午战争时清国的参战兵力达到了63万人,比日本的24万人多出一倍半还不止。之所以输掉这场战争,原因很多,内在的因素只有一个:大清内部已高度糜烂。

鸦片战争中,中国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是“技术决定国运”的一个表现。当然,与技术相比,更重要的还是腐败。嘉庆朝发生了白莲教起义,那些使用最原始武器的起义农民,横扫中国中部,攻破州县204个。为了镇压白莲教起义,清政府征调大批军队﹐耗费军费二亿两,用了九年多的时间,才勉强将此次起义镇压下去。连农民都打不过,可见清军战斗能力之差。事实上,一支腐败的军队,即使配备了先进的武器,在战场上仍然可能一败涂地。甲午战争就是一个例子。

清朝于太平天国战争、甲午战争、庚子国变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1894年,孙文等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黄兴等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等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鲁迅说过:“读史,就愈可以觉悟中国改革之不可缓了。虽是国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则,杂史杂说上所写的就是前车。”他的这段话很有深意。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66160917282104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