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为嫦娥二号作突出贡献的院士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


4月18日上午,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国务院任命俞建华为商务部副部长、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任命陆建华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任命吴鹏为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表、常驻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代表。

陆建华院士。中国科学报 资料

记者注意到,上述任命消息中,“中科院院士陆建华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的消息引发了国内科技界普遍关注。

公开简历显示,陆建华出生于1963年,江苏南通人,中科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陆建华于1986及1989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及硕士学位,1989年留校任教,1998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陆建华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陆建华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IEEE Fellow(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他还担任《China Communications》主编、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清华大学官网介绍称,陆建华主要从事空间网络、宽带无线通信、信息与信号处理等研究,取得多项创新科技成果,并在国家绕月探测、大容量微波接力系统等工程中获得重要应用;发表主要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受邀在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以及“中国卫星应用杰出贡献奖”,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清华大学新闻网2010年刊发的文章《为了嫦娥飞天——记“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陆建华教授》详细介绍了陆建华的科研经历。

文章介绍:1989年,26岁的陆建华于清华电子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很快在曹志刚等老师的带领下投身国防科研。此后不久,他受重庆716厂之邀,参加面向地域网建设的某专用交换机研制。由于该专用交换机与常规的交换机技术体制差别很大,使用环境苛刻,技术条件复杂,并无参考设计,且合作方相关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当时的研发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该项目的研制同时还面临着国内强大对手的竞争,时间紧任务重,无论是人才队伍还是条件基础都极为匮乏。

陆建华在电子系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下,带领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太多的本科生和工厂的工程师开始打一场“硬仗”。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研制中,并制定了“3个月内研制出原理样机、8个月内研制出可供评测的工程样机”这一近乎“疯狂”的研制计划,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整整3个月间,陆建华几乎没有回家吃过饭。但这些外人眼里的“苦”,在陆建华的心里却是弥留至今的愉悦与成就感:“就是觉得这件事特别值得去做,尤其是遇到难题要去解决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其他什么事都不重要了。”

1995年,为了在学术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电子系领导的鼓励下,几经思量和权衡,陆建华毅然舍弃了刚刚起步的事业,舍弃了好不容易在业内建立的合作关系,暂别了家人和朋友,选择公派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IEEE会士、信号处理国际知名学者MingLiou教授及无线通信领域国际知名学者 KhaledB.Letaief教授。

在香港科大,陆建华主要从事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而当时还很少有人在这一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他利用做博士论文的机会,系统钻研,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并于1997年开始在国际会议及国际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得到了许多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1998年,临近毕业的陆建华面临着到国外工作或留在香港科大任教等诸多选择。由于离开大陆3年,业内关系生疏,他回来后的学术方向和发展前途并不明朗。此时,清华时任科技处处长龚克前往香港科大访问。在与陆建华的交谈中,龚克介绍了学校发展航天航空技术的设想和决心,明确表示希望他回到清华,并建议其前往英国萨里大学学习小卫星技术。

与龚克的一番交谈过后,陆建华毫不犹豫地决定返回清华,并随即前往英国萨里大学参与 “清华一号”微小卫星的研制。这颗由清华和萨里大学联合研制的微小卫星于2000年6月28日发射升空,它的成功发射是清华发挥综合学科优势的一项创举,也是陆建华等一批青年研发人员人生道路上一道闪亮的风景。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30836820602417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