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为啥美国大学毕业,哪怕花很久也要念完每个人名字?


美国大学毕业季已经接近尾声,今年美国高校和往年一样卯足劲打造全明星阵容——脱口秀女王奥普拉、苹果CEO库克、德国总理默克尔等一众大佬,都被各个学校请来做演讲嘉宾。

甚至还有的毕业典礼上“天降惊喜”——科罗拉多大学5月底下雪,毕业生们在浪漫的雪地中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句号;而莫尔豪斯学院则是“天降红包”——演讲嘉宾Smith承诺为所有2019届毕业生还清学业贷款。

但无论学校请来的嘉宾是谁,有没有天降惊喜,相信毕业典礼的场景都已铭刻在所有毕业生的脑海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部分高校的做法

前几天苏州大学被曝出只允许“2019届毕业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被判定为“不够优秀的苏大学生将失去参加的资格”,由“优秀毕业生”代表他们。

但是,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大学生涯“被代表”呢?连毕业典礼都不能参加,岂不是一生的遗憾?

然而一查,这样的情况在国内的大学并不少见。

在#苏州大学毕业典礼#的话题下面,就有人抱怨同济大学也是只允许学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自己所在的学院一个专业只有11个人有资格参加。还有人说中山大学今年毕业的研究生没有毕业典礼。

学生尚且如此,更别说想要参与到孩子毕业典礼中的父母了。受场地所限,中国大部分高校的毕业典礼是不邀请或者只邀请很少量家长观礼。

就连中国最顶级的高校,清华北大也不能免俗。早在2015年,就有媒体报导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随机抽到家长票,亲眼见证孩子毕业的时刻。

就算是这样,家长们还是不愿放弃,想要看看他们引以为傲的孩子毕业的样子。所以每年会有很多家长捧着鲜花、顶着烈日和高温,站在体育馆外看着大屏幕转播等候孩子出来。

根据一位清华博士的描述,       清华年年如此,并非今年才这么安排,隔壁的北大也一样。

苏州大学事件发酵之后,新浪微博曾发起投票,有百分之八十的网友认为苏州大学的举动很不公平,所有学生都有权参加自己的毕业典礼。

的确,毕业典礼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也是自己努力4年后的高光一刻,每个学生都有权为这一刻庆祝。

然而根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这样重要的时刻大部分学生却都过得“不满意”。近60%的学生觉得“毕业典礼没有参与感”,近80%的受访大学生选择觉得“毕业典礼太走流程,不够有仪式感”。

在美国大学,毕业典礼是最有仪式感的时刻

说到毕业典礼的参与感和仪式感,美国大学的经验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

对于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知乎和微博上的评论几乎都是“没想到毕业典礼可以这么有仪式感”。

连参与其中的学生家长,都感慨终身难忘。

相信留学生们也都清楚,在美国,毕业典礼完全就是学生的高光时刻,甚至是整个家庭的荣耀时刻。在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中,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毕业生们。

有参加孩子毕业典礼的家长这样描述自己在现场所见到的毕业典礼:

我们高校的典礼通常都是学生们早早地搬着凳子坐好,静候领导们的到来。而在美国的毕业典礼,是当家长们都坐好后,老师和学校领导在主席台上就坐,一切就绪后,主角学生们才进入。只见学生们穿着整齐的学位服,在导师们的带领下,踏着音乐的节奏缓缓地走进会场,家长在站在两旁,激动的欢呼鼓掌。

美国大学都有这样的传统信念:毕业生们在最后时刻感受这样的重视,相信他们也势必带着这份尊重与重视步入社会。

除此之外,为了把“把学生当做主角”的传统贯彻到底,美国的大学会在毕业典礼上花几个小时一一念出所有学生的名字,再由校长或院长亲手把毕业证送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并为学生拨穗。

《大西洋新闻报》最近对在U.S.News排名前50的名校进行调查,其中45所学校给出回复,它们全部表示学校仍保有在毕业典礼上念出学生名字的传统。如果学校太大,毕业人数过多,则会选择在各学院单独的毕业典礼上进行这一项传统。

而问及坚持这项传统的原因,这些学校给出的答案很简单:

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

只属于自己的荣耀和高光时刻

记者还采访了一位毕业生家长,家长表示通常因为要轮流叫名字,毕业典礼往往要持续好几个小时,但是名字被叫到那一刻,觉得什么都值了,只剩下欢呼和尖叫。

那一刻相信学生和学生家长感受到的都是最纯粹的感动。

除了学校把你安排成主角,你也可以凭实力自己成为焦点。

斯坦福大学就有着独一无二的大学毕业典礼,毕业生们可以不按常规,不穿统一的毕业礼服,而是最后一次展示自己的各种创意。

无拘无束的舞台是学校送给毕业生最后的礼物,其中有各式风趣幽默的打扮,还有最真实深情的告白。

“最后一次作业已提交”

“谢谢你,爸爸妈妈”

“我是个buggy(瓢虫),但我写的代码没有bug(错误)”

除了变成学校的主角,毕业生们还会成为整个城市的主角。

每年毕业季,纽约帝国大厦会为分别这座城市最重要的两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亮起专属于他们的灯光,灯的颜色则是这两所学校的代表色。

家庭的荣耀时刻

和国内不同的是,学生家长也是美国大学毕业典礼中的重要部分。学校希望这些在默默支持的“背后功臣们”也能分享这份喜悦,见证孩子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

以纽约大学为例,无论是全校的毕业典礼还是学院的小毕业典礼,都可以在一定人数限制内邀请自己的家长来观礼。

学生+家长,很多学校也会有清北那样的场地苦恼。所以一些学校干脆就去大体育馆去办,或者在学校最大的露天空地上。比如纽约大学就会租下洋基体育场来安置所有人,偌大的体育馆在那天被染成紫罗兰色。

哥伦比亚大学2019年毕业生超过17000人,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哥大则选址在学校主校图书馆之间的广场和大草坪。

而这样的举动,对家长们来说也意义重大。

女作家刘晓鸥就在2008年去美国纽约参加了儿子的毕业典礼。她在文章里是这样写的:

“美国大学毕业典礼的盛大场面和隆重气氛,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参加毕业典礼的家长们,个个盛装亮相,手执鲜花,沿着长长的通道朝大礼堂走来,就像是出席‘奥斯卡颁奖晚会’,不少家庭甚至出动了十几个人。”

潘石屹也曾在国外参加自己女儿的毕业典礼,他觉得参加西方的毕业典礼甚至和参加婚礼相差无几,而他觉得中国家长似乎“没有这样的习惯”。

的确,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毕业典礼这个事情上也有“习惯”的驱动,从幼儿园开始,美国家长就会参加孩子之后的每一个毕业典礼。习惯与传统也许是他们毕业典礼如此有仪式感的原因。

但是我们也看到,那些有机会参加典礼的中国学生家长同样十分重视这样的机会。

就算是要经过繁琐的签证手续和长时间飞行,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来庆祝孩子的毕业。很多中国妈妈还专门穿着旗袍来参加毕业典礼,盛装完全不输外国家长。

可见只要有机会,天下父母都一样,都希望能参与到孩子人生的重要时刻。

毕业典礼从来都不在于在多么宏大的场馆,不在于多大牌的嘉宾,从来都是关乎是不是能与家人好好的享受这一刻,有没有与母校有完美的告别。

正如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典礼上,就算是风雨交加又怎样,依旧不能浇灭大家尽情享受这一刻的热情。

而正是因为学校用心营造的仪式感和参与感,才换来了毕业生们一辈子的难忘和留恋。

有人在Quora上这样形容自己毕业那时的感受:

你和你的朋友,穿着一样的衣服,站在队伍里。旁边是为你骄傲欢呼的父母,所有的灯光打在你身上,你能听到的只有入场音乐。你此刻意识到,你有故事值得讲,你有生活值得过。

知乎网友@Ms.Piggy 20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她说自己到现在还记得在毕业典礼上听到StandColumbia时满满的眼泪。

在之后的很长的一段日子里,遇到过不去的坎,她都会想起毕业典礼那一天,都会和自己说:Stand!You are a Columbiagirl“

毕业典礼对学生的意义往往不是那几个小时或是那一天,它也许是你对学校的记忆闪光,甚至是你的精神支柱。

相信我们的大学也能做好这些细节

说回国内,相比美国的毕业典礼,国内高校的确面临着很多客观限制,比如说学校人数庞大,经费场地有限。

在苏州大学事件中,校方给出的理由就是场地限制,但其实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学生人数是固定的,毕业典礼更不是突发情况,如果针对情况认真安排,就不会发生只能部分学生参加的情况。

总之,只要校方设身处地站在毕业生的角度考虑,“毕业典礼仅让学生代表参加”的现象就不会发生。

舆情发生后,苏州大学也迅速做出调整,分两场举办毕业典礼,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场地限制并非是什么难事,也许学校只是习惯了学校怎么方便怎么处理。

如果都抱着这种态度去举办毕业典礼的话,试问,怎么可能让毕业生拥有毕生难忘的高光时刻,又怎么能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尊重呢?

只有以学生为本,才能真的为学生们创造一个闪闪发亮的毕业回忆。所以也许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应该向国外的高校学习。

不过,话说回来,这几年国内很多高校越来越注重毕业典礼,用心设置各种环节或者精美纪念礼物。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每年都坚持为每一名毕业生拨穗,7000多名学生,整整两天,他一丝不苟地做一个合影“背景板”。

昨天#毕业礼物是一滴原油#也被刷上了热搜。这滴原油是@西安石油大学为2019届毕业生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油情2.0”原油印章,印章上有校训、校徽,印章内部是一滴原油,印章底部刻有毕业生的名字。

西安交通大学也为每位毕业生定制了一枚古铜色的“饮水思源碑”专属印章,既代表了母校对毕业生立信立业的祝福,也代表了母校希望交大学子能够永葆交大人为国家、民族而生赤子之心的期盼。

我们常说,对自己母校的感情只有到离开的时候才能够真正明了。

希望毕业生临走时不会因为一场失败的毕业典礼而抹杀或贬损了他们对母校的感情。

也希望,有温度、有细节,有关怀的毕业典礼在中国高校能成为每年毕业季的“普遍现象”;希望每一届毕业生都能没有遗憾地带着对母校的眷恋走出大学校园。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24249076843262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