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西安古墓出土驴骨,一探唐代妇女对马球的痴迷


过去朝代曾流行过许多形形色色的运动,如角抵、蹴鞠,而唐代时最流行的体育竞赛就是马球了。日前,中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西安一座唐代贵妇墓进行研究,发现该墓葬里竟存在不知用途的驴骨!此问题曾困扰学者许久,如今通过科学研究分析,终于找到解答。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驴子由于适应性强,耐力与负重能力都极佳,一直是人们重要的使役动物。不过在唐代,驴子除了可以驮运货物外,还是妇女打马球的首选坐骑。(AFP)

这座唐代墓葬,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于2012年,在西安市南郊的一处工地所发现。据出土的墓志记载,墓主为唐博陵郡夫人崔氏(820-878年),她是晚唐(875-907年)泾原(今甘肃省泾川县、镇原县与宁夏自治区固原市)、镇海(今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节度使周宝(814-887年)之妻。

尽管崔氏墓曾经被盗、随葬器物多有残损,但还是出土不少具有研究价值的器物,如陶塔式罐、陶塔形器、瓷碗、铁猪、铁条、铁环、铜饰件、铜钉、铅马镫、铅饰件、骨梳、骨器、玉料及石墓志。考古学家在墓葬甬道底部及棺床上发现有大量兽骨,经鉴定为驴骨和牛骨,通过比对分析后,为3头驴和4头牛。

特地选驴作为陪葬,究竟代表什么特殊意义呢?则要从唐代最流行的体育竞技-马球说起。马球又称做“击鞠"、“击球",是一种骑在马上的打球运动。据《新唐书》记载,当时的马球为木质,约拳头般大小、内部挖空、外描彩色。除了球之外,还要手握球杖,也称“鞠杖”,多为木制或藤制的长柄,杖头为弯月形。马球的玩法为,人们骑在马上、拿着球杖将球击入球门。

有关马球的描述,可见于东汉末年诗人曹植(192-232年)的诗作《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诗中描述洛阳少年佩剑挟弓,走马打猎,之后变动作轻快地上马“连翩击鞠壤"玩着击球与击壤(骑在马上,手拿木片当靶子,在一段距离之外用另一块木片对其投掷,打中则获胜)的游戏至“白日西南驰"才停止,并形容少年们击鞠的技术已到“巧捷惟万端"的熟练地步,可见东汉时马球已流行于贵族之间。

到了唐代,马球更为盛行,妇女们也热爱打马球,不过多以骑驴代之。唐代名将郭知运(667-721年)其传载:“教女伎乘驴击球,制细驴鞍及诸服用,皆奢侈"。马球虽然受欢迎,但也相当危险,因此不如马匹高大、速度较慢的驴子,对于爱打马球的妇女来说,是个比较安全的选择。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图为洛阳市邙山徐村出土的唐代彩绘陶打马球女俑,现藏于河南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

妇女打马球的描述,可通过后蜀后主妃子花蕊夫人费氏的诗作《宫词》可窥一二:“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1976年河南省洛阳市邙山徐村出土了唐代彩绘陶打马球女俑,此陶偶俑马一体,左手执辔、右半边则是俯身做击球状,能够让人联想起唐代妇女打马球运动盛况。

由于唐代妇女多骑驴打马球,因此研究人员特别分析崔氏墓中的驴骨、比对其大小。科学家发现崔氏墓的驴骨较小,以体型来说不足以作为驮畜。通过电脑断层扫描(CT)后,显示该驴的肱骨应力模式类似于经常奔跑和转身的动物,而非时常缓慢地朝某个方向跋涉前进。研究人员说明“崔氏墓中这些驴的肱骨中间‘偏圆一点’,与普通驴明显不同,在在说明这些驴子并非用于简单的拖运,极有可能是长期在‘驴鞠’(即妇女们多骑驴打马球)运动中为了适应运动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且在崔氏墓中还发现了一件环状铅马镫,底为凹形踏板,佐证了陪葬的驴是用来骑行,而非单纯的驮运东西。

另外,《新唐书.周宝传》的记载,崔氏的丈夫周宝非常擅打马球:“以善击球,俱备军将,……宝强毅,未尝诎意于人。官不进,自请以球见,武宗(814-846年)称其能,擢金吾将军。以球丧一目",周宝热爱马球到将其作为训练将士的一部份,虽未能以此升官,却能让他获得同样爱打马球的唐武宗赏识,擢升为金吾将军。不过在一次马球比赛中,周宝意外失去一只眼睛。从上述种种来看,崔氏有很大的可能是受到丈夫影响,也对打马球运动相当着迷,因此周宝特地选用生前的爱驴来陪葬,也是为了让崔氏能够在来生还能继续享受打马球的乐趣。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25292873382568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