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眼下是中国对美舆论反击的契机吗?


一则黑人在美国警察执法过程中致死的视频点燃了美国从东到西70多座城市的示威怒火,受疫情影响以及此次示威冲击,有调查显示特朗普(Donald Trump)对手的支持率已经比其领先了10个百分点。从中美贸易战到华为到新冠肺炎以及最近发酵的香港问题,在中国问题上似乎总有美国所扮演的角色,甚至在白宫遭到示威冲击而紧急封闭的前一刻特朗普还在向外界宣称将对北京的香港政策进行制裁。而当美国深陷新冠疫情的泥沼又遭突如其来的示威冲击,已经从疫情阴影中逐渐脱困的中国该以牙还牙吗?

由于围绕港版国安法引起的中美舆论冲突仍争论不休,美国示威浪潮的不期而至令中国民众在惊愕之余也发出激烈的讨论,有网友为视频中遭警察跪压致死的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感到难过,有网友引用此前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在香港修例风波中的言论 “美丽的风景线”来“回敬”美国此次的示威运动,也有网民网上声援美国的示威。谴责者有之,嘲讽者有之,甚至不乏有借此对中国国内自由派的挑衅。

可以说,这是在数次中国问题遭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舆论围攻之后,中国民众当下最直接的情绪,尤其是中美关系呈现紧张状态,中国国内的这种情绪可以理解。但并不意味着要将之合理化。一如中国指责美国“双标”一样,中国切勿自己双标。2019年香港修例风波中激进示威者在街头打砸烧,甚至对维持秩序的香港警察进行人身起底,伤及家人无辜。彼时内地民众对此痛恨有加。一年之后,同样的打砸抢烧行为在美国上演,甚至发生混乱的枪击事件。同样深受种族歧视的华人或许同情黑人遭遇,但并不意味着就要包庇或者纵容暴行,更不能以幸灾乐祸甚至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态度隔岸观火。

对于官方,在美国此次的示威运动中更应把握分寸,大可不必循着美国对华的逻辑如此。这既不符合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落井下石更不是中国的处世风格。

而事实上,中国官方的表态已经算得上十分克制。虽然国内有一向被西媒称为“民粹”的《环球时报》发表了较为情绪性的观点,但已受到舆论指责。

在中国外交层面,中国驻美大使至今未对局势表态,只是提醒在美中国公民警惕暴力,注意安全。而一向被外界关注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此次并未展现出如此前中美舆论战时的强硬姿态,而只是在个人社交平台上转发了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的推特(Twitter)表示反对种族歧视。6月1日的中国外交部新闻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在被问到此话题时表态较为缓和,只是说希望美国能维护和保障少数族裔的合法权利。

外界认为,北京不愿在中美关系剑拔弩张下卷入美国国内政治,激化同华盛顿的矛盾。或许有这种考量,但绝不会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国内的新疆问题,香港问题乃至两岸问题都长期受到美国染指,中国一贯反对干涉别国内政,此次中国没有趁势反击是基于自己的原则。在这点上,中国官方对原则规则的遵守是有目共睹的。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就要袖手旁观,或是刻意逃避美国示威话题。虽然在国际话题上,中国向来强调“不惹事 不怕事”,但无论是当前的中美关系走向还是美国对华的强硬姿态,都反复验证中美关系回不去了。换句话说,中国不会因美国对中国疫情指责的改口就转变对美政策,美国更不会因中国的善举就扭转已经确定的对华方针。

既然中美大方向已定,也就意味着无论中国接不接受,都要面临来自美国的挑战。有鉴于此,中国不能总是处于被动局面,哪怕舆论层面也应抓住机会化被动为主动。中国一直强调自己要做负责任的世界大国,这就要求中国不仅要有风度不会因两国相争就对美国正在遭受的秩序冲击而落井下石,但也绝不能碍于中美矛盾就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沉默以对,主动避嫌。

弗洛伊德之死所反映的不仅仅是种族主义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及阶级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而对于中国而言,当然要站在国际社会的视角,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种族歧视。比如,华人在美国等国遭到歧视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因此,无论是从关心共同遭遇的华人与黑人,还是推动解决种族歧视问题,中国都有责任与义务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过,在避免指责别人内政的同时,如何把握好某种技巧和平衡,从而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考验。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41478872299194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