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壮大台湾元素内涵,再度辐射台湾文化影响力


从90年代以前甚至到2000年初期,台湾的文化辐射力度在亚洲也相当有名,偶像剧如《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等节目,即使到今天也有相当多大陆甚至东南亚的观众津津乐道;音乐上早期有邓丽君、晚期有周杰伦等人,都可称为国际巨星。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流星花园》剧照。(豆瓣网)

本土作品逐渐萎缩

然而也是自1990年代、以及正式进入21世纪年代后,台湾逐渐陷入“文化进口”的情况,不管是电影、戏剧、音乐、小说……都呈现被世界各国抢占市场的情况。面对这种窘境,政府喊出“厚植本土文化”、“越本土越国际”等口号,也催生出如《通灵少女》、《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等作品,但偶像剧王国的繁景已然不再。

根据台湾国家图书馆的调查报告,2019年的翻译书比例持续上升,特别是娱乐类的漫画书,高达88%为进口书籍。电影则更惨,根据文化部影视及流行音乐产业局资料,2019年台湾上映77部本土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数仅占整体的7%,亦即超过九成都由进口电影霸占。

就算偶尔有一两部显眼的作品能够得到好成绩,也像是投入大河中的小石子,顶多只是谈起一两下水花,随后沉入河底,仿佛从没有存在过。理由自然是形形色色,例如政府法规不完善、产业规模不成熟、资本流动不积极……但其中处在核心地位的,还要算是“文化内涵的萎缩”。

减法大于加法

吊诡之处便在于,台湾在“本土”政策的施行下,并非先确立“甚么是本土”,却是优先检讨“甚么不是本土”:中国题材不本土,外省腔调不本土,京剧昆曲不本土……。

过去曾经取得成功的《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等偶像剧,事实上是来自于日本的IP,台湾方面将其改编,还能做出“台湾特色”,实属不易。但当“本土原创”的口号一出,连改编、翻拍国外IP都成为绝响。

如果说不断限缩创作题材是“减法”,那么本土原创的成果可以说是“加法”,但是因为缺乏“甚么能代表台湾文化”的深度探讨,使得“本土台湾作品”往往沦为廉价、浅薄的失败商业品。

例如2019年的动画电影《重甲机神》中,男主角驾驶巨大机器人大喊“卤肉饭”、“烧肉粽”,场景既突兀又可笑,却凸显了在“本土优先”的大旗下,用这种程度的“台湾元素”就能推出成品的荒谬景况。当“减法”大于“加法”,挂着“台湾本土”的作品也不断消磨着消费者的信心。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肉粽是台湾元素。(翻摄网路)

文化菁英决定论可以休矣

《重甲机神》预算2,000万,其中光是来自文化部的补助就高达1,000余万,而最终台北票房仅仅54万。一个创作品的成败或许自有商业市场来定夺,但是“谁”来决定哪一种创作品能够获得登上市场的机会,却是严肃的问题。

制定政策的“文化菁英”思考模式是难以带动流行的。从过去“台客文化”被认为粗俗、不登大雅之堂,或是《魔法阿嬷》被认为“怪力乱神”、“不符善良风俗”后,台湾菁英与庶民就被切裂开来;如今本土派看似掌握话语权,却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只要宣称“爱台湾”就能得到镁光灯,结果市场的健康度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善。

例如,在两岸有广大受众的布袋戏,政府是思考如何帮助优化体质、行销国际,或是挣扎在“中国大陆传来的布袋戏算不算台湾文化”的论辩中,任其自生自灭?或着,一款由台湾人独立打造的日系画风、美式游玩方式、多国语言字幕的游戏,到底算不算台湾本土IP呢?

在文化进口成为事实时,如何把不同的文化元素涵纳进“台湾元素”中,壮大“台湾元素”的内涵,而不是一味地推翻“中国”等元素、执著于“只有台湾”,才能带动大众流行,累积足够受众,重新向外辐射文化影响力,否则“台湾文化”恐怕也只能沦是小圈圈的文化菁英在自爽而已。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25912046432495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