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台湾人认同创新高,又一场“历史终结”


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每年发布的三幅“重要政治态度分布趋势图”,向来是两岸关系当中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屡屡受到两岸观察家们的重视,媒体更是不会错过。而2020年7月3日公布的最新民调中,最受瞩目的是台湾人认同、偏向台独立场(维持现状后独立),以及民进党支持度,纷纷创下1990年代初开始调查以来的历史新高,依序达67%、27.7%以及36.8%。

对于最新的调查结果,台行政院长苏贞昌评论台湾人认同为“天经地义”。被称为“台独理论大师”的林浊水也于7月6日投书台媒《自由时报》,称李登辉与民进党的《台独党纲》扮演了“建国思想传播者”(Nationalism Carrier)的角色,在1990年代以降不断发挥“正向传播效能”,使“台湾人认同”达到如今的高点;并认为这个趋势已是“单行道”,指出“民意结构和趋势如此,价值观、国族认同再不调整的话,国民党和民众党未来只有更趋没落而已”。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台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于7月3日公布《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报告,该民调呈现2020年台湾民众的认同。其中,台湾人认同感、政党偏好民进党与偏向独立,皆创下历年民调最高。(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供图)

十年内两次趋势反转

实际上,不论是苏贞昌“天经地义”,或者是林浊水“建国思想传播者”的说法,都没有注意到,光是2010年代以降,台湾“重要政治态度”民意就历经了两个反转点。所以与其说认同的转变受《台独党纲》辐射、视之为历史结构之宿命,不如说是历史无常数,当然也包括了政党的人为操作。

台湾人政治态度2010年以来的两次趋势反转,2014年、2019年是两个分水岭。2014年以前台湾人认同、偏独立者、民进党支持度持续上升;2014年到2018年则发生第一次趋势反转,中国人认同、偏统一者持续上升,国民党支持度也回升;其后2019年发生第二次趋势反转,台湾人认同、偏独立者,以及民进党支持度均创下调查以来的新高。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不满服贸协议处置程序的抗议民众,高举标语表达诉求。(Reuters)

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上述政治态度的两次反转?从两次反转的时间点来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显然是2014年太阳花运动,与2019年两岸当局争吵“一国两制”,以及随之而来的香港反修例运动。而2020年的趋势加固,则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

然而,2014年太阳花学运的爆发并不是民进党主导,香港2019年反修例示威也不是,关于外部因素影响台湾人的政治态度,其实早有先例。最著名的例子是1994年台湾旅客在浙江省杭州千岛湖遭集体杀害后,台湾人认同首次突破20%并开始大幅上升,同时中国人认同比例则不断向下,两年内由26.2%跌到17.6%;1996年台海飞弹危机也有这种效果。

至于2010年代几个事件比较下来,与其从胜选的结果回推“民进党引领时代潮流”,不如说民进党精于从事件中汲取养分。如太阳花学运带来的认同反转,起初主轴是反对“黑箱”决策以及自由贸易协议导致分配不公,而后质变成为反中运动,助推民进党2014年“九合一”与2016年总统接连胜选。

2019年的反转则源于2018年九合一选举结束后,两岸官方对抗程度迅速拉高,再加上香港示威影响,民进党竖立“抗中保台撑香港”大选主轴、痛打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并赢得史上最高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更让台湾人对两岸紧密往来的恐惧再度放大,一纸政令让两岸隔绝后,反转的趋势得到加固。

除了十年内两次反转,受到来自于外部且“非民进党因素”影响之外,台湾人认同变化幅度剧烈,其实也跟问卷题目不曾清楚定义概念有关。究竟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台湾人”?什么是“统一”、什么又是“独立”?30年来物换星移,这些概念在台湾人心中或许早已见山不是山,所以尽管表面上施测的名词始终如一,但内涵恐难一概而论。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历史上中国疆域变幻莫测,也让中国概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个概念的细节变化并无法在台湾民调里面展现。图为宋代疆域。(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如果概念定义清楚,则长年追踪调查的可参考性就更高。举个例子,香港民意研究所(前身为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长年追踪香港市民的认同变化,使用的概念相较之下即精确许多。比如身分认同上,问卷提供的选项包含“香港人”、“中国人”、“香港的中国人”、“中国的香港人”,由此还会计算出“混和认同”(后两者)以及“泛中国人”、“泛香港人”的比例。另外,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设计的问卷,选项则分别为“香港人”、“中国人”、“系香港人,但都系中国人”、“系中国人,但都系香港人”等四种,与香港民意研究所一样,都不是使用单纯的二分法。

香港调查机构使用的定义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精确捕捉不同认同间微小差距的位移过程,比如“中国的香港人”与“香港的中国人”这两个选项在政治大学的台湾认同调查里,仅有一个“中国人/台湾人都是”可选。但1997年迄今,前两者在香港的变化幅度非常剧烈,这在政大选研中心民调中,却是无法展现的重要且细腻的变化。

在台湾尤为复杂的是“中国”概念,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外,也早就有政治人物提出“宪法一中”、“文化中国”等多样性的“中国”认同,这又比香港要来得更为难以估测。同时,问卷概念的僵化,也使“中国”概念内在意涵的变化无法在长时段的民调中反映出来,比如1992年选答“中国人”的台湾民众,在2020年看到的“中国人”,内涵很可能已经不同。

“没有人要为认同而道歉”

即使定义不够明确是台湾民调问卷的陈年问题,但台湾2010年代的趋势两度反转,仍可知认同与政治立场是可以不断变化的。“台湾人认同”、“偏向台独”并非绿营人士所谓“天经地义”或“建国思想传播者”奏效,更不能忽略认同受到强烈外部环境与特定事件所牵引。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林浊水认为,台湾民众对政党的认同和对统独、国族认同高度相关,反应在当前政党处境上,毫无疑问,对民进党大大有利,而国民党和民众党危机重重

如今,台湾的政治正确俨然处处以“台湾”为尊,视“中国”如寇雠,外交部脸书粉专大头贴图像甚至把“REPUBLIC OF CHINA”抹去、改为“TAIWAN”(外交部事后称许为“小编创意”)。其他政府机关也常带有敌意地称对岸为“中国”,疫情期间更是充满“中国/武汉肺炎”这样的词汇,这一切都不仅构成了“中国”概念的进一步“他者化”,也让“中国”认同者面临更大的压力,不敢公然表态。

回顾2016年、2020年连续两次的总统大选与立法院选举,民进党都胜选,固然也从过程中得到强力的正当性,但是在身分认同与统独立场的相关政策实践上,却也是今非昔比。2016年蔡英文说“只要我当总统一天,我会努力,没有人需要为他的认同而道歉”;但在2019年以降的“民主防护网”不断构建过程中,未来蔡英文是否还可能会“努力”?或者,在行政院长苏贞昌最喜欢说的“刚好而已”口头禅后,如何保障政治信仰与认同的自由?这些或许是社会在关注台湾人认同创新高时,应该思考的面向,不会也不该又是一场“历史终结”。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47480821609497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