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耗时20年版画巨作《迎妈祖》,记录消逝的庙会文化


妈祖为台湾重要的民间信仰,近年妈祖遶境皆吸引大批民众参加,不过庙会遶境里有什么样的艺阁、阵头,尽管多数民众有参与遶境经验,但可能仍不清楚其配置。有感于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台湾艺术家林智信耗时20年的时间,完成长达124公尺的版画巨作《迎妈祖》,通过画笔记录今日已相当少见的庙会阵头。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1987年恰好是妈祖升天一千周年纪念,林智信特别选在这一年为《迎妈祖》开笔上墨。(林君颖╱)

《迎妈祖》这幅对台湾文化别具有意义的版画作品,阔别25年再度来到台北展出。中正纪念堂举行“妈祖艺阵.土地印记-林智信邀请展”,于当地时间9月4日下午邀请台文化部常务次长李连权、台南市美术馆董事长黄光男、台成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萧琼瑞、台阳美术协会理事长吴隆荣、林智信与多位台湾艺术家参加开幕记者会。

林智信出生于1936年,台南师范(今台“国立”台南大学)艺师科、师专毕业。作品多为台湾风景文化为题的油画与版画,是台湾首位在中国大陆举行个展的艺术家。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林智信于“妈祖艺阵.土地印记-林智信邀请展”的开幕记者会上,热情分享创作《迎妈祖》的心路历程。(林君颖╱)

林智信说明创作初衷,其实与妈祖发愿有关。由于林智信从小到大都为气喘所苦,34岁那年差点因气喘过世,他认为大概是母亲虔诚地向妈祖祈祷的缘故,而救回一条命。由于这段经历,让林智信格外感恩、珍惜这条捡回来的生命,也使他想为艺术与世界做点有贡献的事情。而第一个在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妈祖每年圣诞遶境时的热闹场景,因此林智信便决定为妈祖画画。

林智信开心表示,可能是帮神明做画,从他40岁发愿开始创作《迎妈祖》至今,气喘已经许久不曾发作了,且在绘制的过程中,像是有冥冥之中的力量帮助他顺利完成这幅画作。林智信回忆,1987年恰好是妈祖升天一千周年纪念,他特别订于当年的重阳节午时,即妈祖升天的时刻,邀请众多亲友见证他为《迎妈祖》开笔上墨。至于为何选择木板水印完成画作?林智信回答,本来打算用胶版画,但发现宣纸不适合,同一幅画因为纸张破裂重复画了三次,于是改用木刻水印。

为了完成《迎妈祖》,不管是北港、大甲的妈祖,只要有妈祖活动,林智信都会到现场速写。由于讲究如实记录,且画中涵盖许多今日已相当少见的民俗活动,林智信还特别考究了遶境中的阵头与艺阁典故的来龙去脉、神舆与其所属护卫间的关联,并在熟悉传统服饰、化妆、动态表演、架势、道具与乐器后,才能动笔绘制草图。林智信自豪表示,《迎妈祖》中的阵头艺阁没有任何重复,且画面不只热闹也呈现出妈祖遶境时的礼节与庄严。

中正纪念堂管理处表示,林智信以美学型态保存台湾文化,透过海外展览将台湾之美推向全球舞台,令人感佩。《迎妈祖》长卷木刻版画共有1066个人物,都有其构图用色,画中还有香案迎神、十三音古乐阵、八家将、七爷八爷、车鼓阵、南管北管与南台湾特有的艺阁车阵等,以木板水印版画保留、记录逐渐失传的民俗文化,画作呈现台湾庶民丰沛的生命力,非常值得一看。

管理处提到,也期待能通过展览,让民众了解逐渐失传的民俗文化,感受到林智信关爱这块土地、以生命传承艺术之精神,同时回味台湾过去的乡土风情和农村生活记忆的隽永与美好。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作品《灌肚仔》为木板水印绘制,内容为台湾1950至1960年代的农村孩童娱乐。(林君颖╱)

展览共分三大展区,第一展区为《迎妈祖》;第二展区则是“乡土版画”系列,内容主要刻划台湾早期农村风貌,不仅记录一个时代的生动意象,也呈现人们生活成长的共同记忆,如作品《灌肚仔》(此为闽南语,肚仔即大蟋蟀),就是描绘台湾1950至1960年代的社会,当时儿童嬉游于乡野草丛间,从自然环境中找乐子。该画用色明朗鲜丽、线条遒劲明确,捕捉孩童天真专注的情态,画面朴实动人;第三展区“乡土油画”系列,为林智信的写生画作,其油画作品聚焦在光影的捕捉、层次、肌理、禅韵及颜色的透气感等,作品除了记录农家生活的勤勉朴实与在地风情,更是通过艺术展现出爱台湾这块土地的炽热情感。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16335010528564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