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世界争吵未果,习近平为什么逆势承诺“碳中和”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9月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提了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当场承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提这一目标的背景是他在会议上讲到此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带来的启示,要形成一种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尽管国际环保领域的学者们为中国领导人的这一承诺感到兴奋,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气候变迁等存在的因果关系并不是一个被充分接受的话题,即使是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在经过2年多的等候期后于2019年11月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程序。

因此,习近平的这一承诺也被解读不一。

从国际上来看,习近平的这项承诺是基于对《巴黎协定》认同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执行方案。在美国质疑气候变迁话题,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中国的积极主动很容易令外界产生比较,这是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不得不面临的舆论议题。

但站在国际发展的角度看,有非议中国就不行动了吗?作为国际格局中的“一超”,美国在这个议题上的保守姿态不仅改变了框架队形,还留下了国际责任。作为倡导多边主义、国际合作的中国来说,中国的积极主动其实是对美国举动的回应。当然承担责任通常与扮演角色相连,中国要担负责任就要面对这种比较。

其实,习近平的这个目标并不是简单的气候承诺。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对国家间碳排放目标设定的争论就说明了这一点。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时说得更直白:要达成一个不会让美国商界处于不利地位的协定。

关于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或许有不同的判断,但基于这个认定基础上的行动则具有更多的政治意义。放到实际的执行程序中,碳排放意味着环境气候,其背后还是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问题。

对于已经完成工业化,且清洁能源或是清洁技术推广更为普遍的发达国家与尚未完成工业化,仍需要发展时间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对于碳排放的需求是不同的。这还是将人口排放权排除在外的考虑。

曾经,中国对国际间商议的碳排放标准也是有相当异议的。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其一直以来都相当在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源格局中的分配。这是在碳排放权上锱铢必较的原因之一。不过对排放权的计较并不意味着对协议的不认可。事实上,中国是相当坚定的气候环保队伍的一员。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将污染防治作为其第二个执政周期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之一,包括其提出的经济结构改革,其中也涉及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升级与改造。

例如曾经多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北京雾霾至今已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北京迁出、关停许多重污染企业。不限于北京,在中国大范围地区内,曾经十分普遍的路边摊点已经很罕见,户外烧烤也被严格管控。

从中国国内的发展来看,习近平提出的碳中和时间节点颇值得注意。同样在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政治目标,其中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构成要素除了人民的平等参与、发展权得到保障,居民收入提高等,还有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而到2050年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可见,环境治理还是中国政治图景计划内事项。因此,习近平的承诺不仅是国际承诺,更是基于中国的发展要求。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45655965805054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