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特将展瑞士小城,包赞巴克开启中国项目
2021年1月,在瑞士阿尔卑斯山上的圣莫里兹小城将邀请英国艺术家达米安·赫斯特举办“精神逃脱术”的个展。1994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近日则在中国苏州开启了首个中国项目。此外,擅长刻画藏民彝民生活的浙江画院原专职画师冯运榆上周逝世,享年八十岁。
在阿尔卑斯山上呈现“精神的逃脱术”
达米安·赫斯特
英国艺术家达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将在瑞士阿尔卑斯山上的圣莫里兹小城举办展览“精神逃脱术”(Mental Escapology),展出4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一件名为《僧侣》(Monk)的雕塑,它将被置于圣莫里兹的冻湖之上。
《僧侣》,圣莫里兹湖上,2020
展览“精神逃脱术”将于2021年1月开幕,分布于4个室内外场所。另一件作品《两个人和鼓》(Two Figures with a Drum)将被置于湖泊的东北部。展出场所还包括帕拉塞尔苏斯广场(Forum Paracelsus),建于一座古老的热浴池遗址之上。赫斯特“自然历史”系列(Natural History)中的作品将在这座新古典主义的空间中展出。
著名的“万花筒”(Kaleidoscope)绘画系列将在小城中心的新教教堂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未曾公开的圆点(Spot)绘画系列。
此次展览由艺术品商人奥斯卡·亨弗里斯(Oscar Humphries)组织,“大多数展品借展自艺术家本人,一些重要作品借展自私人收藏。”亨弗里斯说道。
“圣莫里兹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艺术中心,而这将是迄今为止在此举办的最有野心的一场展览……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壮观而有趣的地方,它迫切地需要一位能够映照出这个地点的规模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亨弗里斯补充道。展览的策展人杰森·比尔德(Jason Beard)表示,“达米安一直将科学视为一种宗教,又将宗教视为某种科学。因此,能够在他的作品与这些朝圣者们3000多年来一直在寻求治愈的地点联系起来,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文/钱雪儿)
中国苏州 | 建筑师包赞巴克
首个中国项目苏州湾文化中心落成:“钢铁飘带”的巨大和渺小
包赞巴克据archdaily报道,近日,法国建筑师、1994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的首个中国项目苏州湾文化中心落成。文化中心自2013年起开始设计,处在轴线尽端湖岸之上的重要位置,包赞巴克意识到须要有一种纽带将场地中的要素(城市、天空、湖水、人)联系起来,“飘带”的灵感由此产生。
苏州湾文化中心苏州湾文化中心集大剧院、影院、博物馆、会展中心、规划馆等场馆和功能于一体,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悉尼歌剧院。在包赞巴克的设计中,“巨大和渺小”之间的共存关系贯穿始终。“飘带在巨大和渺小、建筑单体和蔓延的城市体、水天一色之间对话。二者之间,就是靠我们的身体、步伐以及流连各处来量度。”在飘带汇合处的广场,可以看到天空和湖面、遮风避雨,还可以通向博物馆大堂、剧院,自动扶梯会通向下沉广场和商店。
包赞巴克认为,一所大型文化中心应是城市的象征,因为这里是发生聚会、公共事件的场所。它一定是有形的、可感知的、地标式的,人们可以自行创造围绕城市而行的路径。最终,如果项目成功的话,它会成为城市的形象。“如此令人感动的场所一定要成为一个符号,或者说要创造一个符号。当人们从天际接近这所城市时,一定要表达宏大量度和轻盈通透;飘带像是空中的舞蹈,正是对这种双重特性的回应。”
中国浙江 | 国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画院原专职画师冯运榆
80岁逝世,刻画藏民彝民生活、传承浙派人物画
冯运榆近日,浙江画院、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联合发布了讣告,浙派名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画院原专职画师冯运榆先生于2020年12月18日逝世,享年80岁。
冯运榆先生1941年生于上海,1957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直升浙江美院中国画系,深得潘天寿等名家亲授,为浙江画院的第一代专职画师。1984年成立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冯运榆曾长期担任该会副会长和秘书长,为该会创始人之一。生前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致公党党员。
冯运榆《神山肃穆》冯运榆先生在画坛上默默耕耘,静心研究,在浙派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上作出艰辛的探索,他的作品题材多以表现藏民彝民生活为主,他用苍茫雄浑和古朴凝重的笔墨,深沉地表现出他们的民族风情和信仰追求。
冯运榆曾自述——
“我无意以画阐释藏教的内容并描绘宗教活动的过程,而是从藏民转山转湖等朝圣题材中表述我对己对人的一种唤醒理念。这惊天动地的磕长头朝圣之景的深刻启示,可简白地演释为人一定要有高境界的信念和理想追求,为达到这目标必须不惧困苦、磨难,坚毅地走完征途。这岂不是人人待唤醒而心备有的精神品质吗?”
“我致力表达自己对人类历史中原始衍生发展中那些淳朴敦厚至善尽美德行的钟爱,我赞颂空气稀薄生态环境极其险恶的条件下藏族同胞以顽强生命力繁衍发展至今的雄强浩气,在个性化题材中我欲以传达一种共性化的人类历经沧桑的那不被摧折的坚强意志,勉慰强者,激励弱者。人类皆有各方向的理想和使命。但总会遭遇各类巉岩、崚嶒的险阻,战而胜之,正是如此,历史巨轮浩荡前转,故而我执意以苍劲之笔墨宣扬着人类这种重磐似的生命伟力。”(整理/畹町)
上海|靳山与赵洋
双人展“出神”在沪揭幕,呈现绘画、雕塑和装置
靳山(左)赵洋(右)2020 年 12 月 19 日,展览“出神:靳山与赵洋”在上海昊美术馆开幕。此次双人展,是两位艺术家在变动中自主生发的一次“出神”,主要呈现两人近年的创作,包括绘画、雕塑和装置。
艺术家靳山出生于江苏,现生活和工作于上海。他的创作概念离不开他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关注。他喜欢利用激进讽刺文学般的方式,向观众诙谐地展现同周遭社会性、文化性以及政治性问题的对抗,以及对权欲的探讨;而出生于吉林四平的赵洋生活和工作于杭州。他的绘画徘徊在现实生活的平常事物与东西方神话传说故事、寓言之间,构成隐语与象征的载体,集中体现出“混沌”与“杂交”之后的图像。
策展人马珏对于展览名称以小说《慢》作为解释:“……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时间,脱离了时间的延续性;他置身于时间之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状态……”她表示,在“出神”的情境中,人类得以同时体验两种意识状态——遗忘自我存在的专注和灵性,以及脱离当下时空的惚恍和“解离”。
靳山《散射》,2020 赵洋《飞碟》,2020两人的作品,以不尽相同的躯体(形象)展开线索。借助身体的形象,扭曲、破碎、爆裂、洞穿的躯体展现出永恒的潜在动势。靳山选用可塑性极强的工业塑料作为主要媒材,将材料固有的流动性和柔韧性注入到了创作中。展厅中的新作《散射》(2020),是其基于古希腊波留克列特斯(Polykleitos)的著名雕塑《持矛者》(Doryphoros)的罗马复刻版进行的再度创作。相对于靳山更为锐利的、外向撕裂的世界,赵洋的图像则显现出内向的坍塌。着力于绘画的他,在画布上所做的更倾向于一种藏巧于拙、“从‘无’到‘有’再到‘无’的拆解。”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