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俄罗斯与土耳其,为什么在240年间打了12场战争?


19世纪70年代,俄国逐渐摆脱了《巴黎和约》对它的限制,它看准了奥斯曼帝国境内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以支援斯拉夫兄弟民族获得独立为借口,披着“泛斯拉夫主义”的外衣于1877年再次发动了对土战争。

战争依然在巴尔干和高加索两个战场同时展开,俄军长驱直入,巴尔干的南部斯拉夫各族也纷纷响应,俄军很快就在巴尔干半岛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兵锋直抵君士坦丁堡城下。俄国乘势逼迫奥斯曼帝国签订城下之盟,企图在巴尔干建立受俄国控制的大保加利亚并让土方赔偿2.1亿卢布。

俄国的要求如果全部实现,势必会造成奥斯曼土耳其在巴尔干统治的瓦解,俄国实力会再度膨胀进而控制巴尔干,这一切显然是其他欧洲列强不愿意看到的。

而巴尔干的南部斯拉夫各族也看出了俄国“泛斯拉夫主义”下的真实嘴脸,他们不甘心成为俄国人手中的提线木偶,塞尔维亚的摄政布拉日那维奇就曾向奥匈帝国寻求过军事援助,企图摆脱俄国人的掌控。于是英、德、奥等国开始介入,俄国被迫参加在柏林召开的会议商讨对土和约内容。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柏林条约》对巴尔干半岛的领土划分

最终经过列强互相妥协的《柏林条约》取代了原来俄国人提出的条约,获得独立的保加利亚的面积被大大缩减,俄国人在巴尔干的势力扩张受到打压;波黑地区转交奥匈帝国控制,而土耳其人则保留了对剩余巴尔干领土的控制。

第八次俄土战争是泛斯拉夫主义高潮的标志,但俄国打着泛斯拉夫主义旗号,行的确是扩张之实。与其说是为斯拉夫兄弟民族谋求独立地位,不如说是为了自己的霸权利益而战。此后的泛斯拉夫主义逐步陷入低潮,但受战争影响的巴尔干却变成了欧洲的火药桶,并在1914年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一战欧洲战场形势

一战爆发后,俄土由于分属不同阵营再次兵戎相见。土军依然延续了败多胜少的战争颓势,但1917年俄国10月革命的爆发,新生的苏俄选择退出战争,不过同盟国阵营已实力不支,奥斯曼帝国还是无法避免战败的命运。

一战结束后,以恩维尔.帕夏为代表的一些奥斯曼土耳其官员来到了中亚,他们在这里鼓动并参与领导了当地的“巴斯玛奇运动”,旨在使当地的穆斯林区域脱离苏俄统治并建立伊斯兰国家。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恩维尔帕夏,1913年通过政变跻身奥斯曼帝国决策层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在伊斯兰世界的领袖地位,这批来到中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前军政官员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给苏俄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可当苏俄红军逐渐在国内战争中掌握主导权后,巴斯玛奇运动受到红军的沉重打击。恩维尔帕夏等人先后被击毙,泛伊斯兰主义影响下的巴斯玛奇运动最终归于沉寂。

一战使奥斯曼土耳其与沙俄两大帝国相继灭亡,脱胎于两大帝国的土耳其共和国与苏联在战后恢复了外交关系。但随着冷战的开始,土耳其加入北约直接成为了对抗苏联的最前沿,美国甚至在土耳其部署有核武器。上世纪70年代土耳其与希腊围绕着“塞浦路斯问题”爆发冲突,而苏联选择支持土耳其让苏土关系趋于缓和,两国关系自一战至冷战结束经历了对峙、亲密、摩擦、回暖的不同发展阶段。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冷战前线的土耳其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实力的恢复俄罗斯开始谋求重塑大国地位,格鲁吉亚战争、克里米亚公投入俄都显示了俄罗斯在黑海的雄心,而土耳其也在“新奥斯曼主义”的影响下积极谋求扩张地区影响力,这一切都催生着俄土间的新一轮地缘冲突。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叙利亚境内的俄军与土军

  • | 共2 页 :
  • 1
  • 2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28791904449463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