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复刻1980年中华商场,耗资2亿“文青风”台剧能否突围


筹备5年、耗资2亿元新台币,台湾公视年度旗舰剧《天桥上的魔术师》于2月20日首播第1、2集,传统电视收视率破1%,10岁至14岁的年龄层也达到1.4%,在台湾超过百台频道的竞争下相当亮眼;同时也在网飞(Netflix)等等串流平台上架,野心很大。该剧改编自吴明益的同名小说,以1980年代的中华商场为背景,复古怀旧的风格由韩国特效团队打造,是台湾少有的大投资制作。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天桥上的魔术师》剧照。(台湾公视供图)

《天桥上的魔术师》单集的预算大约是2,000万元新台币,是普通台湾连续剧的几十倍,整部剧的预算来到2亿元新台币,在最近十几年来的台剧环境中是少见的大制作,其中就花费了大约8,000万元新台币搭建实景,并请来曾制作《寄生虫》的韩国特效团队,还在制作的后期造成超支预算。

用投入的资源来看,可以发现这部改编小说的台剧被寄托相当大的期待。但在播出后数日,网络上的讨论度却没有那么高,比不上过去的台剧《俗女养成记》或是《我们与恶的距离》。许多网民肯定剧的美术、布景,但对一部剧的重点“剧情”,却有着相当的疑惑。

首两集剧情繁杂

剧情开头的首两集,出场人物众多,吵吵闹闹的,一集40分钟就过去了,完全看不出任何主线的迹象。每一集中的那些“小故事”,既没有任何转折,也没有甚么深度,每一个就是直接的演过去。偏偏本剧又不是单元剧,每一集都要留个悬疑的尾巴,又不知道是为了甚么。

同样用台剧来对比,《俗女养成记》标题简单易懂,首两集也演出主角的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主线非常清晰。《我们与恶的距离》标题比较笼统,但首两集也借着新闻业者讨论报道新闻的道德界线时,清楚传达出整部剧的主旨。

相对来说,《天桥上的魔术师》用魔术师当作标题,魔术师脚色在戏中却缺乏存在感,也没有表现出在剧中特殊的地位,只是为悬疑而悬疑。任何一个小场景、小事件,好像都只是“在那里”,却“不知道为什么在那里”。

大型怀旧现场

剧组花费大量预算,重新搭建已经拆除几十年的台北市中华商场当作主要布景,也收集大量旧照片、影像当作搭景依据。并且还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收集1980年代时,台北市流行的娱乐、服装、甚至是口头禅等等,追求“还原真实”。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天桥上的魔术师》剧照。(台湾公视供图)

但也不免令人担忧,这样的大制作,会不会让剧组过度“炫技”,为了让这些场景、资料能够发挥,刻意安排许多不必要、没意义的戏份,只为“展示”剧组的成果,却让整部剧的叙事零碎化,不能统一。

另一方面,台剧“文青风”的类型太过强烈,不好“出圈”也是事实。有网民评论:“长辈看了布景很怀念,但看不懂剧情;小孩看得懂剧情,但对那个时代没感觉。”短短两集中,剧里已经提到体罚、戒严、言论自由、同性恋、性霸凌、家暴等等议题,感觉编剧恨不得将那个时代中的一切全部塞进40分钟里,不管适不适合。

虽然剧中明显带有奇幻色彩,但如果不能摆脱台剧这几年的“文青”风格,恐怕会成为文青们的“大型怀旧现场”,而浪费了一个大制作的机会。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28356075286865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