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日资独占,台湾菠萝罐头产业如何跃居世界前三


清朝统治台湾后,通过官员主导撰修的地方志或写下的诗文,可知曾被誉为“果中之王”的菠萝已出现在台湾岛全境,但主要产地集中在台湾南部的凤山县一带(今高雄市与屏东县北部),并通过贸易网络销往福建厦门,利润颇为丰厚。然而,菠萝的大规模的种植与加工,还要等到日本殖民时期。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1935年6月,由日资东洋制罐株式会社兼并除大甲凤梨罐诘商会以外的工场,成立“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图为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的菠萝罐头标签纸。(兴台彩色印刷@Facebook)

台湾第一家菠萝罐头工厂

台湾师大地理系博士生陈琦珊、副教授谭鸿仁根据《台湾银行季刊》的记载指出,台湾菠萝真正以规模经济方式生产始于1902年。日本陆军第二师团第二旅团于1895年乙未战争攻台,在军中贩卖日用品和饮食的大阪商人冈村庄太郎,随军驻在台南,发现当地盛产美味的菠萝,实则充满巨大的商机,但水果难以久放,受限于当时冷链技术尚不发达,若要运回日本本土销售,唯有依靠制成罐头一途。于是冈村从1900年3月开始试作,1901年2月在台南县农产物品评会获得三等奖,随即在台南武馆街(今台南市民权路、永福路一带)制作罐头;为了方便取得新鲜的原料,同年8月,冈村计划邻近菠萝主要产地—凤山(今高雄市凤山区)、大树(今高雄市大树区)的凤山街(当时凤山厅治所在地,今高雄市凤山区)创设菠萝罐头工厂。

台湾文史研究者王御风表示,冈村的大动作成功引起台湾总督府注意,不仅将菠萝列为重点发展产业,还资助冈村前往新加坡观摩学习生产菠萝罐头的先进技术。冈村返台后,于1902年5月在凤山街新庄子九二(今高雄市凤山区中山西路2号)创设了

台湾第一家菠萝罐头工厂—“冈村凤梨罐诘工场”

(台湾凤梨罐诘株式会社前身),其本馆、仓库、制罐厂、工场、果实库、洗场等厂房260坪(860平方米),加上四栋宿舍61坪(201平方米),占地超过1,060平方米(321坪),堪称当时最具规模的工场。同年7月18日,时任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1852—1906年)亲赴工厂视察并当场开罐试吃。

1914年,一战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场,王御风、黄于津研究指出,此时日本经济获得快速成长的契机,也带动日本劳工的工资发展,米价、蔬菜、水果等价格显着上扬,台湾菠萝罐头的销售与日俱增。其次,有鉴于制造菠萝罐头需要用到大量的罐头,东洋制罐株式会社便于1922年在高雄三块厝设立“台湾制罐株式会社”,让台湾菠萝工厂不需自行制罐或从日本进口,营运成本也大幅降低,获利增加。在市场需求大增、生产成本降低的双重刺激下,台湾的菠萝罐头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包括日本企业接连在台连续开设7家工厂,使台湾菠萝罐头工厂暴增至81家,创造台湾菠萝罐头产业第一波荣景。

统制经济:违反营业自由 日资得利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年6月,由日资东洋制罐株式会社兼并除大甲凤梨罐诘商会以外的工场,成立“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为今台湾“台凤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图为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的菠萝罐头标签纸。(兴台彩色印刷@Facebook)

1930年代,正值一战结束后至二战爆发前的“战间期”,“经济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席卷全世界,东亚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也难以置身事外,从1929年至1931年间经济衰退了8%。台湾史学者高淑媛指出,为了克服到来的经济危机与恐慌,日本政府制定《重要产业统制法》、《工业组合法》,以国家力量干涉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并加以规范,实施“统制经济”,作为殖民地的台湾自然也在政策影响之下,开始统制制冰、米、樟脑、砂糖、煤炭等重要民生用品,蓬勃发展的菠萝罐头业自然也不例外。1931年,菠萝罐头产量达到历史新高、供过于求,售价随之大幅下滑,同业间的展开恶性竞争、粗制滥造,让该产业雪上加霜。最后由东洋制罐系统主张的“贩买统制”(统一由会社贩卖)获得支持,顺利兼并除了大甲凤梨罐诘商会之外的全台各工场,于1935年6月成立“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年,台湾总督府下令全台菠萝企业“联营”,台资的大甲凤梨罐诘商会被迫并入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图为大甲凤梨罐诘商会的菠萝罐头标签纸。(葫芦墩导览读书会@Facebook)

高淑媛强调,在实施共同贩卖到大合同的过程中,曾经由台人资本占优势的台湾菠萝罐头的制造业,改由日资东洋制罐所独占,东洋制罐也加紧收购台人的中小型工厂,虽使台湾菠萝的质量和产量逐渐攀升至世界第三,仅次于夏威夷和英属马来亚,但其背后却是台湾总督府以府令44号《台湾凤梨罐罐营业取缔规则》,限制业者提出新申请,保障“台湾合同凤梨株式会社”一家独占经营权,以公权力蹂躏民法中的营业自由原则。

二战烽火 菠萝产业凋零

随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制造罐头的铁皮转供军用,又因为粮食缺乏,总督府下令将栽种菠萝的土地转种稻麦等粮食作物,菠萝种植棉面积锐减。1933年,台南州新化郡山上庄(今台南市山上区)原于栽种的凤梨多达47,400棵,短短4年后棵数锐减85%、只余7,000棵。

另根据台湾政治大学建置的“台湾企业史资料库”显示,日据时期台湾菠萝生产量于1938年再次达到颠峰,全台30家工厂共生产了167.42万箱凤梨,1939年、1940年的菠萝出口量也超过百万之数(108.55万箱、121.75万箱)。但当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菠萝工厂减少为12家、至台湾光复前夕只余4家,1944年产量萎缩为81,136箱,仅仅只是全盛时期的4.8%。

屋漏偏逢连夜雨,1920年代从夏威夷引进并广为种植的“开英种”(土凤梨)开始染上“凤梨萎凋病”,短短数年间台湾南部的菠萝大量死亡,产地因此北移至台中和台南关庙一带,高雄、屏东地区的菠萝产业直到战后才逐步恢复元气。(未完待续)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2053689956665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