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半世纪前亲历“乒乓外交”,听她回溯那段特殊的友谊


拿起那些泛黄的照片,郑敏之的思绪被完全唤回到半世纪前。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在中国乒乓球队一行抵达加拿大后,美方派专机迎接。

“我就看见飞机上写着两个字,‘友谊’。”这成为此行郑敏之对于美国的最初印象。

虽曾听父辈们讲起过美国,但对于这样一个远隔重洋的国家,郑敏之并没有具象的认知。

美国到底什么样?美国人呢?他们看到我们会不会感到奇怪?

在飞往美国的“友谊号”上,一个个问题从郑敏之心底冒了出来。她的心情也从出发时的激动,转为落地前的忐忑。

好在这些不安,很快便烟消云散。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郑敏之保存的照片

中国乒乓球队访美的第一站,是时任美国乒协主席的家乡——底特律。随着飞机徐徐降落,郑敏之望向窗外,看到欢迎人群手持着中美两国国旗。不熟悉带来的隔阂感,在手臂的一次次挥舞中逐渐褪去。

下飞机后,给郑敏之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人群中一位简姓美籍华人。仅一句“我好激动,多少年没见到亲人来了”,便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这位新闻发布会的翻译,很快便与远道而来的同胞们打成了一片。郑敏之和队友们,都叫她简大姐。

包括简大姐在内,现场很多华人都留下了眼泪,他们不断重复着,“祖国亲人来了,祖国亲人来了……”

身在其中的郑敏之,被彻底感染了。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虽然言语不通,但是郑敏之依然能够感受到饱满的热情,所到之处皆受到热烈欢迎,访问也始终处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

在斯坦福大学打表演赛时,郑敏之突然听到身后的助威声中,有人用地道的上海话喊她的名字。

“我回过头,看台上有个人一直在冲我招手,表情很激动。”定睛一看,郑敏之认出那是她的老同学,后来迁至美国常住。

此时距离两人上一次相见,已过去了大约十年。

“她告诉我,在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后,便开车一路追随着中国乒乓球队。”郑敏之想近前与老友拥抱,但出于安全考虑被工作人员制止。

“她边掉眼泪,边和我招手。当时环境特殊,能见到也很不容易了。”为此,安保人员不断向郑敏之致歉,这令她释然不少。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郑敏之保存的照片

从随行人员到工厂工人,如果为这一路上遇到的美国人寻找共同点,他们给郑敏之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友好、热情、朴实。

“他们人民很朴实,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可怕。我相信美国人看到我们,美国乒乓球队到中国时的感受也一定是这样。太需要交流了,这种隔阂完全应该消除。”

从底特律到华盛顿,异国他乡的新鲜事物与风土人情令郑敏之和她的队友们感到新奇。一张张照片和照片中的一张张笑脸,成为那段旅程最好的注释。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郑敏之保存的照片

这些珍贵的照片,被郑敏之收藏在一个个文件袋中,分类保存。看到它们,她就会想起那些人,那些事。

泛黄的老照片,是记忆的锚点。

直至今日,郑敏之还会把这些故事讲给后辈们听。看着照片中那些熟悉的外国友人,郑敏之说:“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够身体好,健健康康,我很怀念这一段友谊。”

时过境迁,物换星移。以直径只有三厘米的乒乓球为起点,中美两国间的交流早已从体育拓展到各个领域。人文交流,也成为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之一。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中美乒乓外交珍贵历史档案在上海展出 汤彦俊 摄

作为“曲中人”,站在50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首“乒乓外交”,郑敏之感慨,这种交流不能中断,她相信这也是美国人民的意愿。

“我觉得用人民之间的友谊去拓展世界和平是应该的,历史潮流不能阻挡。”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16395092010498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