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两岸统一”在台湾:与大陆的想象有些不同


若说十年前聊“两岸统一”这话题,在大陆会认为“还不知道要拖多久”,在台湾同样会认为“可能会发生,但不要在我这一代发生就好”。这是很遥远的事情,只怕在五年前两岸还如此认为。

到了2021年的当下,台海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两大强国最可能爆发冲突的爆点,中美台三方都感受到,风雨欲来,只是不知何时引爆。

台湾社会对“统一”一词并不陌生,每年都会出台民众对于两岸关系未来预期的民调,大陆对台湾的喊话也从来没有停止。

然而,随着中国大陆在国际声量的提高,近年“统一”这个词在台湾越来越鲜明了,而统一“明确化”后,反而造成了台湾在面对两岸议题的“逃避感”上升。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2019年1月,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引起台湾舆论哗然。(中央社)

“要统一,先民主”

中国大陆与台湾意识形态不同,而且生活差距这么大——这是十多年前讲起“统一”,台湾社会的第一反应。

大陆社会今日常常认为台湾天真,两岸关系,很大一部分看实力(船坚炮利),民意变化不过是一种参考。但台湾社会对“实力差距”(或“国际现实”)的体会一直深深存在。

不论是台海危机、还是在各国际场合的边缘化,民众一方面对国际现实深深无奈,另一方面对“台海就是中国与美国较量”也深有所感,

更明白在台海局势中台湾是最被动的一方。

台湾社会在过去认为“统”这个词是天方夜谭,不是那时两岸经济实力的落差,而是中美的巨大落差。

陈水扁时代,国台办也曾屡次警告陈水扁政府“悬崖勒马”,但台湾民间对这些相对无感。

其一,那时中国崛起仅限于“经济”,人们认为中国大陆“打不过”美国,台海无虞;其二,在体制差异、及对大陆的各种不了解情况下,民众很难鲜明地想象“哪一天被统”。

2004年6月4日,马英九在台湾媒体上发表文章,呼吁大陆“和平民主才将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成就,也才是两岸趋同的历史选择”。那时的国际看中国也好、台湾看大陆也好,都认为经济成就必使得中国大陆走向“大家期望的那条路”,

而马英九“大陆先民主化”之言论在那时的台湾也不少见。

“统一鲜明化”

陈水扁任内比起大陆对台湾的各种“反对台独”呼吁,台湾社会更关心经济问题,而后马英九上任。

在马政府执政时有两派声音,绿营认为经济交流可能带来过度依赖对岸、进而以经济达成政治上促统。蓝营则认为必须交流,台湾要先解决经济问题,不能因为对大陆的恐惧就抗拒经济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蓝绿都有一个共同点,蓝营对所谓的“以经促统”避而不谈;

而认为经济交流可能会使台湾过度依赖大陆的绿营,也没办法否认“两岸经贸很重要”。

这现象在近年的台湾民意对两岸看法问卷中,同样没有改变。

民间不想要改变政治现状,同时又要支持两岸经贸。

这种矛盾情结,随着中国大陆在国际的影响力日强,越发严重。

在马政府执政时期,台湾论坛上对于“马英九亲中”的骂声所在多有,但对于“两岸会不会统一”、“大陆会不会武统”、“美国帮不帮”的相关讨论,在蔡政府上任后密集出现。

2019年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四十周年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若放在陈水扁政府时期,恐怕没有多少人在意。比起过去的中美落差大、台海不会出事,如今统一在台湾,特别是在年轻一代心中,是真正有“可能会发生”的紧迫感。

蔡英文能凭借“亡国感”在2020年大选中大获全胜,某方面很讽刺地,正好印证了“中国存在感太大”这个现实。

北京已经表明两岸问题“总不能一代一代的拖下去”,马英九时代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关系,恐怕已难再续。(中央社)

不愿面对的两岸

综合以上,一,台湾自认在台海中比较被动、端看中美大国博弈;二,“经济亲中,政治想亲美”的矛盾;三,确实意识到中国崛起。

这三个现实,反而让台湾社会,更不愿去面对两岸问题。

于是在2010年时,可以看到马英九和蔡英文为了两岸经贸协议在电视上理性辩论;2012年时,也还可以看见总统候选人理智地辩论两岸关系。

到了2020年,“亲中卖台”对上“芒果干”(亡国感),情绪更大,对于候选人未来的经济、外交政策人们更不关注。

与此同时,社会对美国,有了更强烈的依赖感。美国抗中、台湾惧中,美国用尽台湾牌,中国大陆敏感于美国用台湾牌。

于是台海局势,成为国际瞩目的热点。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3376293182373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