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编剧王宝社:话剧《三湾,那一夜》是热血偶像剧


“人活着靠灵魂,人站着靠脊梁,没灵魂,人活不下去,没脊梁,人就站不起来。我们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支部建在连上,就是让部队有着始终站立不倒的脊梁!有了灵魂和脊梁,散沙就能变成水门汀!”这段铿锵有力的话语,是话剧《三湾,那一夜》中毛泽东的台词。他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揭示了共产党人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的核心要义,展示出一位雄图大略的年轻领袖对理想的坚守和追求。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话剧《三湾,那一夜》剧照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话剧《三湾,那一夜》剧照

2021年6月16日至2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制作的原创话剧《三湾,那一夜》在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完成了本轮演出。随后剧组将马不停蹄开启辽宁、广东、上海(7月14日,上海大宁剧院)、山东等多地的全国巡演,并将于7月底回到北京,并于八一建军节前后,在国家大剧院演出3场。

回首往昔,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话剧《三湾,那一夜》正是以此次“改编”为创作题材,聚焦于危机四伏、矛盾重重的一个夜晚,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就人民军队“扛什么旗、干什么事、走什么路”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艺术化再现了这一建党建军史上的里程碑事件,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在风云激荡中熔铸人民军队之魂的政治远见和艰难历程。剧中重点阐释的“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思想精髓,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走向胜利的思想法宝。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主演王晖

剧中毛泽东的角色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晖饰演,他从艺三十多年来演过各种各样的角色,最近几年开始接演主席形象,从生活习惯到行为举止各个方面对毛主席进行研究,力争做到演内涵而非表面。他认为,《三湾,那一夜》里的毛主席“生动而深刻”,“人物性格很鲜明”,自己非常喜欢这个角色:“这是一个能戳到人心窝子里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话剧《三湾,那一夜》剧照

观照历史,瞩目当下。话剧《三湾,那一夜》自2019年首演之后,可谓长演不衰,更入选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以及“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间,《三湾,那一夜》还荣获了第24届曹禺剧本奖。

此轮北京首演当日,就澎湃新闻记者现场观摩,依旧有大批观众排队进场,演出现场更是数度响起掌声。近日,该剧编剧、艺术指导,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王宝社在北京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不成想在这位军旅出身的国家一级编剧看来,《三湾,那一夜》竟然是一部偶像剧,“它所承载的内涵是当代青年缺少的——血性。”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编剧王宝社

“这部戏就是个热血偶像剧”

澎湃新闻

:首先祝贺你凭借创作《三湾,那一夜》摘得第24届曹禺剧本奖,就此有何感言?

王宝社:

记得曹禺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一个剧本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是作家的那个极其亲切又极其真实,他感受到的,思考过的问题和他的答复。这些比他刻画人物的本领,文字的美,丰富的语言艺术,以及丰富的知识等等要重要的多。这段话深深影响了我,包括这部《三湾,那一夜》。

澎湃新闻:

刚才你将这部戏定义为偶像剧。能否就此展开谈谈?

王宝社:

《三湾,那一夜》是个典型的红色主旋律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我创作剧本的时候,让年轻人爱看,是我的第一追求。我们整天说红色传承,难道这类戏就是中老年观众的专利吗?就是让本就热爱红色历史的人们看吗?革命历史题材最不应该的就是把广大年轻人拒之门外,如果年轻人一听到主旋律戏剧就不愿意进剧场,这是戏剧工作者的失职。主旋律更应该感人,更应该有市场,不能把市场和主旋律戏剧人为割裂开来,主旋律也不应该是某些人在创作上无能、懈怠的遮羞布。

澎湃新闻:

回到剧本的创作缘起,能否介绍下?

王宝社:

2008年的时候,我和父亲,他也是一位老八路,我们一起三湾红色旅游。在当地的纪念馆,我们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者,他女儿就是景区讲解员,聊天的时候说“三湾改编”是一个非常紧张的晚上,那晚罗荣桓带着荷枪实弹的特务连保卫会场,会场内外非常紧张。你想吧,毛泽东当时要成立士兵委员会监督长官,这在之前的旧式军队里想都不敢想的事,特别是“支部建在连上”,让人民军队有了灵魂。当时有些军官要求四菜一汤,生活上还要“三金五皮”——金边眼镜、金戒指、金表;皮带、皮包、皮鞋、皮鞭、皮手套。毛主席是坚决反对这一套的,要砍掉。毛主席当年这么做,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必然“碰触了某些人的奶酪”,甚至会招致危险。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话剧《三湾,那一夜》剧照

澎湃新闻:

能否介绍下你创作剧本时的写作状态?

王宝社:

“三湾改编”的会议从吃完晚饭就开,一直开到第二天清早,之后的记录都有,但恰恰是这个会议的记录找不到。毛主席戎马一生,却不配一枪,当年他作为一介书生,舌战群兵,怎么做到不仅“把理说得清”,进而说服大家?这像是一个巨大的迷,搁在了我的心里。

写这个戏的另一个原因也要归功于我的父亲,那次三湾红色旅游之后,他就跟我说,你作为编剧,一定要写这个。我是山东人,父亲的话能不听吗?写这个戏的时候,我是把自己关在凤凰岭的山里写剧本,整整两个月,陪伴我的只有外面呼呼的风声。感觉自己在燃烧着,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年代。2016年拿出剧本,2017年开始筹备,2018年排演,2019年首次公演。

澎湃新闻:

写作过程中都参考了哪些史料?

王宝社:

为了这个戏,三湾和井冈山我前后专程去了三趟,三湾改编纪念馆的历任馆长我都做了详细的采访,就是想去尽可能地挖掘历史的碎片和细节。比如说余洒度的细节,就是老馆长给我回忆当年老红军的讲述,说这个人有才,但是刚愎自用,眼里根本就没有毛主席。查阅的书籍有《罗荣桓传》、《何长工传》,包括一些专家写的关于毛泽东青年时代的研究著述。另外,仅在旧书网上,我个人就购买了七千多块的书籍,哪怕只有一张纸头有用,也要买回来研究。

澎湃新闻:

能否谈谈如何表现毛主席在这部戏中的伟人风采?

王宝社:

毛泽东在这部戏的形象,可以概括为冷静、睿智、执著和坚定。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毛泽东是语言大师,他的语言风格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他办夜校办了好几年,特别懂得跟不同的人怎样讲话,特别会使用俚语和谚语。所以我在剧中就用了一些,像“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包括他给战士演讲,“我们现在才700人,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来,我们这个小石头也能砸烂蒋介石这个大水缸。”太生动形象了,战士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我拜读了毛主席好多文章,模仿他的语气,也写了一句台词:“我毛润之不是算命先生,我今天给蒋介石卜上一卦,少则20年,多则30年,他那面青天白日旗,一定会被人民扯下来。”

澎湃新闻:

能否介绍下这部戏剧本的艺术特色?

王宝社:

我在这个剧本里用了三条线,一条是会场内的一条线,一条是场外罗荣桓做保卫工作这条线,以及雷排长和群众的这条线索,三条线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戏剧发展。另外,我还用到了回忆蒙太奇,因为这部戏要回答秋收起义是怎么失败的?为什么要把支部建在连上?为什么要建立士兵委员会?这部戏要通过各种手段,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再者,写戏要用好悬念。所谓悬念,一种是结果未知,吊着观众胃口一路看下来,但三湾改编的结论,中学课本里就有,观众其实都知道结果,我要诠释的无非是毛主席是怎么赢的,把这个过程的悬念感做足。我注意到看这部戏,几乎没有观众中途退场,而且有朋友告诉我,年轻观众看了后很激动,曾有主演谢幕时,年轻观众直接喊出,“毛委员,我们爱你!”能听到观众有这样直抒胸臆的感动,我非常欣慰。

澎湃新闻:

从上世纪90年代,你就在央视很多综艺节目中创作过小品,比如陈佩斯朱时茂的经典小品《王爷与邮差》。现场观摩《三湾,那一夜》,我注意到戏中某些桥段也做到了让观众捧腹大笑。

王宝社:

一个正剧,也要考虑到今天观众的欣赏口味,不能总是压抑,戏是写给观众看的。观众,永远比编剧聪明。戏好不好,他们心里明镜儿似的。尤其是当下的年轻人,大学生群体,他们在信息量密集的互联网环境下长大,如果我们的戏走慢了、拖沓了,他们就不愿意看了;5分钟没变化,年轻人就烦;10分钟没意外,他准备看手机了;要是20分钟还没意外,他们就走人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绝不能脱离戏剧情境、情节去给观众讲大道理。

澎湃新闻:

北京这轮演出结束后,剧组马不停蹄又要开始全国巡演。

王宝社:

就说说在我的朋友圈里,包括友人给我转发的一些观众评论吧,比如有观众就说这一夜,让他看到了一个“创业天团”,我就很欣赏这句话,革命创业也是创业,甚至是九死一生,真的是抛家舍业的创业。那些有志于创业的人们而言,肯定能从这部戏里有所收获,当你的团队士气低沉,甚至一盘散沙时,这个戏会给你启示;当你精神缺钙,找不着北的时候,没有了热血和激情的时候,看看这部戏里的年轻人吧,当年毛泽东在里面年纪最大,也才34岁,罗荣桓25岁,何长工27岁,所以我说这部戏就是个热血偶像剧。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三湾,那一夜》海报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22464990615845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