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利中:重看上海千年书画,发现那些被遮蔽的
澎湃新闻:展览把上海从吴淞江到以黄浦江为主的水系变迁与形成同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对照起来梳理,把地理的变迁与文化艺术的勃兴结合起来,这一点在很多大展中是被忽视的,但这个展览对此不惜笔墨,确实对说明主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且有意味的是,对于当地生活风俗与食物,也以书画的形式进行呈现,一切因之非常生动而具体。
凌利中
:这个其实也不是刻意为之,因为我平时也并不研究这方面,但是上海考古史学界在地理生态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我正好发现上海在明代永乐以后形成的书画的聚集地与此呼应,另外还发现书画家当中的水利专家,如元代任仁发主持修造吴淞江水利工程,明代夏原吉疏浚吴淞江,海瑞疏浚黄浦江等,很多只要在上海为官,基本跟水利有关,所以展览中我将夏原吉和海瑞作为代表。此次展览也展出了元任仁发《秋水凫鹥图轴》、《二马图》卷。
元末上海发生的大规模士人迁移及繁荣的艺术创作活动,除浦东真镜庵、洞玄丹房(邹复雷兄弟),静安静安寺、闵行安国寺等寺院外,主要是围绕上海西南内地暨与太湖流域、吴门地区近壤——松江、青浦、嘉定、金山四地为主的文人园居展开。明初以降,始呈现东北外移延展之趋势,诸如黄埔潘氏五石山房、顾名儒露香园,徐汇“上海顾氏”玉泓馆、闵行董宜阳“黄浦之上”的曲水园及浦东陆家嘴陆深俨山书院等文人名居林园,纷纷落成。
可以说,从元代李升《淀湖送别图》卷(展品)至明文伯仁《南溪草堂图》卷、文嘉《曲水园图》卷(展品),形象地勾画了一幅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如果说,元文人“投闲江上避危机”实属无奈,那么其后的外迁,则体现了主动性,这恰与明初以降上海地理生态环境,尤其是以黄浦江为主的水系变迁与形成密不可分,有时甚至同步。
元 李升 淀湖送别图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澎湃新闻:从你个人角度来看,此次展览除了对上海元明画史地位的重新发现与梳理,还有哪些亮点?
凌利中
:还有一大亮点是过去一些被忽略或淹没的画家,通过展览的梳理与学界的共同努力,有很多考证出来了,他们作为一个个例和合在一起看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通过新材料发现、考证,确认《畿甸观风图》卷的作者系上海嘉定画家马愈,论其对吴门画家之一的沈周的影响,完全可以归入吴门画派“先驱”之一(文伯仁早已将马氏列为吴门画派先驱),马愈,嘉定(今属上海)人,生卒不详, 其活动时间约为永乐八年(1410)至成化二十三年(1487)间,系明初著名宫廷画家马轼之子。马愈晚居苏州,与吴门画派之首沈周(1427-1509)祖孙三世交往,诗画倡和极密。难能可贵的是,是卷笔墨俨整,以披麻皴为主,娴熟奔放,行笔凝练,墨色滋润,其磊落凝重之笔趣, 实开沈氏画目先风,为“吴门画派”先驱导师之一,极为珍罕。
明 马愈 畿甸观风图卷 引首 明 马愈 畿甸观风图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明 杜琼 南村别墅图册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但是单讲一个马愈,还不够支撑和说明我想在展览中阐释的明初上海画坛对吴门画派的影响这一问题。
还要再加入金铉、陶宗仪几个人,但是美术史上还不止这几位,我在论文中还提到几个人,包括包括温日观、张中、杨维桢等,而这几人,我是比较明确的对吴门画派以沈周为主的明四家产生过影响的。
通过梳理并增考那些为画史忽略甚至几近淹没的上海吴门“前渊”、“先驱”人物,如张中、温日观、马愈、金铉等,这一学术观点和他们的相关作品在此次展览中都有所呈现,可视作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可以说,美术史深入研究的主旨,从诸多方面来看,在于画史演进的细节重构,不因某些重要艺术家传世作品甚少或缺失,而忽视其于画史承上启下的独特意义,体现于吴门前渊的研究领域,或许更为突出。通过我们的梳理填补以后,可以呈现一些客观的现实,我觉得对上海在明初画坛的地位,得有重新的认识。
展出中的展陈设置
展出现场“顾陆张何”与海上鉴藏史的梳理
澎湃新闻:这次展览对于海上鉴藏史的梳理也非常不容易。包括你在图录上附录的300余例“传世所见宋元以来上海地区的法书名画鉴藏要目”,都可视作是此次展览的前期学术积累。
凌利中
:书画鉴藏作为画史研究中的另一条暗线,对于考察艺术家赖以生长的艺术土壤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展览第三部分着重呈现了元末至清末民初近七百年间上海书画鉴藏的主要阶段,我梳理出来大致这样四个阶段,即“肇兴”(元末明初)、“四分天下”(明代中叶)、“高峰”(明末清初)、及半壁江山(清末民初)。
比如其中明中叶上海地区的鉴藏活动主要围绕以“顾陆张何”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展开,其版图分布,较之元末,扩大至黄浦江两岸。此次展览展出的一件陆深《行书收藏书画稿本》册可视为陆氏的收藏“实录”。居浦东者陆深擅书画,亦精鉴赏,家中收藏甚富,不过陆氏不喜欢在自己的藏品上钤印作题,所以关于其收藏的详情很难调查。《行书收藏书画稿本》册系其日常笔记,记录了某年六至九月间的收藏,对于了解其收藏史实尤显重要。据知陆氏于短短三个月内,收蓄唐宋元明书画89件,其中以王维、韩干、李公麟、郭熙、马和之、赵孟頫、黄公望、王蒙等名家之作为主。其中一件陆氏旧藏的杨维祯《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也是此次展览的展品。
上海玉泓馆顾氏家族收藏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局部 (非此次展品) 元 赵孟頫 行书近得帖页 上海博物馆藏 元 杨维祯 行书真镜庵募缘疏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上海玉泓馆顾氏家族作为江南书画鉴藏核心人物之一,收藏颇多海内名迹,如被乾隆誉为“四美具”的顾恺之《女史箴图》卷、李生《潇湘卧游图》卷、《九歌图》卷与《蜀江图》卷、米芾《蜀素帖》卷等,并以玉泓馆刊刻《淳化阁帖》著称。
嘉定清秘藏张氏即张应文。张氏一门与吴门画家交往密切,文征明曾作画赠送张应文。此次展览展品之一为张应文题文征明《江南春词图》卷。
与陆深类似,张应文也没有在其藏品上题钤的爱好,只能据其自撰《清閟藏》略知其家藏一二。隆庆四年三月,张应文亲历观摩了一场近乎“四分天下”合璧的“清玩会”,展示的法书名画就有近百,有趣的是,其中5件与上海博物馆2002年举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相同,即故宫博物院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赵佶《雪江归棹图》、杨凝式《神仙起居帖》、辽宁省博物馆的赵佶《摹张萱虢国夫人出游图》,上海博物馆的赵构《真草养生论》,其余的还有顾恺之《女史箴图》、颜真卿《祭侄文稿》等数十件,都是现今各收藏机构的镇馆之宝。该“清玩会”堪称史上首次书画国宝展。
顾恺之《女史箴图》卷(今英国大英博物馆藏)等在内的“四美具”四大名迹,以及乾隆于紫禁城专辟“画禅室”,这些藏品乃至斋名,皆出自明代两位上海鉴藏家——顾从义与董其昌;再如,百年来书画鉴定学的形成与建立,亦与“近现代书画鉴定学科的奠基者”——吴湖帆息息相关。
清末民初随着上海的开埠通商并成为江南乃至全国商业文化中心,上海不仅成为海上画派之主阵地,更是文物流转聚散的重镇,这也为之后有江南文物“半壁江山”之誉的上海博物馆成立做了最好的铺垫。
展出现场 《云林石谱》
澎湃新闻:展览第四版块也就是观众最为熟知的海上画派的内容,是从近现代美术一直延续到当代,你们是怎么策划的?近现代的上海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量多而丰富,所以从展览的展品选择看,如何选择可能反而是一个难点。
凌利中:
第四部分近现代上海美术的展示从1843年开始。第四部分展厅面积也最大,独占了很大的篇幅。一般的展览可能从一两个点切入,我们这次有七八个点,涉及出版、传统海派、岭南画派、画报出版,对上海近代美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革命家,还有中西交汇比如中国画对世界的影响,又讲到新生代海派,黄宾虹、潘天寿、关良、齐白石,张大千等,还有版画成就,洋画运动,画报出版,收藏以及颜文梁到陈逸飞的新中国美术作品等,全面展现海上美术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
展出作品有清代吴友如点石斋画报原稿页、赵之谦《楷书急就章册页》、《菊花图轴》、王震《庞虚斋抱兔图轴》,近代蔡元培《行书陆游登东山诗轴》、陈独秀《草书七言联》、黄炎培《行书渐东行》诗轴,现代张大千《曾熙、李瑞清肖像图轴》、林风眠《持镜仕女图》、白蕉《墨兰图轴》、丰子恺《庆千秋图轴》、吴湖帆《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图轴》、宋庆龄《向中国共产党致敬手稿页》。此次展览海报是陆俨少《勇立潮头》,这张画也象征着我们的城市精神,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这幅作品也是是陆俨少捐献给上博的14幅作品之一。
澎湃新闻:想请你再介绍一些有意思的展品?这次展品中也有很多是首次亮相,我发现这次很多名家,除了米芾的《行书道祖帖》在显目位置,因为他在上海青龙镇做过镇监,而像苏轼、赵孟頫的书法名迹在展览中不少都是以配角形式出现的。
凌利中:
明代马愈那件是很意义的,有意思的珍遗展品其实非常多,这次有七成展品是首次亮相。比如米芾的书法《行书道祖帖》就是首次公开展出,以前从未公示。北宋时期,因海上贸易兴盛,华亭青龙镇规模可观,于是朝廷置盐镇,元丰五年(1082)米芾为镇监。《行书道祖帖》字虽不多而神采熠熠,有龙跳虎卧之势,为米氏成熟期佳构。
北宋 米芾 行书道祖帖卷 上海博物馆藏 行书补北宋苏轼答谢民师论文贴卷 局部 明 娄坚 上海博物馆藏还有在近现代呈现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赠徐志摩山水陆小曼题诗合页, 这一合页故事很多,十分珍贵。泰戈尔曾经三次访问中国,三次都曾到上海,接待他的人里均有徐志摩,两位诗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徐志摩家中,泰戈尔与徐志摩讨论中国毛笔的好处,初次试用,诗人兴起用毛笔简绘一小山送给徐氏夫妇。这一山的山头乍看其实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中的一个山头有相似处。陆小曼在册页上题字:“
这张画是泰戈尔在一九二七年第二次到中国来的时候住在我家,有一天饭后同志摩闲谈,说起中国笔的好处,所以他拿起笔来,初次试用,随意画了一张作为纪念的小品送给我们。事隔多年,许多其他的纪念品都遗失了,只寻到这一张,真是遗憾。一九五八年,陆小曼又记
。”
赠徐志摩山水陆小曼题诗合页 近代 泰戈尔(印度) 上海博物馆藏澎湃新闻:再谈谈展览最后一件作品《万年长春》吧,这件是什么时候征集的?
凌利中:
这件作品由刘海粟等海上诸名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五周年献礼而作,十分珍贵。画中绘以松树、湖石、牡丹、水仙、灵芝等祥瑞花木树石,一派生机勃勃的祥和景象。画面设色浓丽,姹紫嫣红,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图名为“万年长春”,这四字由吴昌硕第三子吴东迈所书,饱含了画家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美好祝福。此次展览名称即取自此件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作品是上海博物馆去年为了筹备这一展览新征集的作品。
现代 刘海粟等 万年长春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澎湃新闻:晋代陆机的《平复帖》这次展出的是拓本,并非墨迹本,好象你们这次并没有向上海以外的博物馆外借,也并没有像以前上博特展进行的“全球总动员”,为什么?这次展览有什么遗憾吗?
凌利中: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陆机存世墨迹《平复帖》为现存最早的古代名家墨迹,被称为“法帖之祖”,以前在上博展出过。本次上博所展版本为“秋碧堂本”《平复帖》,其为《平复帖》入石之始,且摹刻最为精善。说到这次最大的遗憾是,因为疫情,去年策划时根本没考虑如董其昌书画大展那样的“全球总动员”策展方式,此次展览展品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为主,部分重要藏品来自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等借展单位。你提到的陆机《平复帖》墨迹,期待将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海上书画馆”中初展时能够弥补。
西晋 陆机 草书平复帖页 上海图书馆藏 展品清单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