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二年,办了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
百年以来,上海不断地改革探索、创新实践,成为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
2021年,澎湃新闻追溯百年时光,探访革命旧址,巡礼红色场馆,寻踪秘密电台,钩沉革命刊物,解密红色特工,重读左联人物……澎湃新闻重磅推出“红色上海·初心之路”系列报道。
在如今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平民女校旧址位于其中。这是中国共产党以上海女界联合会的名义,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学校。
平民女校旧址如今位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摄
平民女校成立于1922年2月,学校实行半工半读,旨在“养成妇运人才,开展妇运工作”。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沈雁冰等都曾在此任课任教,这里也培养了丁玲、王一知、钱希钧、王剑虹等女性人才。
尽管这所学校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它在党的工运史、妇运史和教育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平民女校旧址展示大厅。
学校共有30人左右,实行半工半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非常重视妇女解放和妇女运动,为了培养妇女干部,1921年10月陈独秀与李达着手创办平民女校。
李达在《平民女校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一文中指出:“现在感觉知识缺乏的女子一天比一天多了,假使全国各大城市都能照样把平民女校创办起来,使这类有觉悟的女子都能够得到求学的机会,那么我想不上几年,真的女子解放的先锋队到处都要组织起来了。”
年2月,平民女校正式开办,校址在南成都路辅德里632号A(今成都北路7弄42号)。校舍规模不大,仅是一幢两楼两底的房子。教室、工场、工作室与宿舍都设在里面,设备简陋,客堂里摆了副缝纫案板,客堂后放了几台织布机。楼上两间教室,各挂着一块黑板,摆着几排带椅凳的旧课桌。
当时,鉴于党的经费缺乏,李达自己出资租房并任平民女校教务主任,其夫人王会悟管理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
平民女校的学员。学校设有高级班和初级班,招生年龄不限,学生不多,当时有30人左右。王剑虹、王一知、丁玲等是高级班学生,钱希均、张怀德、秦德君等为初级班学生。高级班为较高文化程度的学生,而初级班学员多为年长失学的女子。
除了读书部,学校还特设了一个工作部,内分缝纫、织袜、编织三个组,实行半工半读。李达非常重视工作部的工作,要求学生刻苦耐劳,靠自己工作维持生活,学校也会尽可能设法代为介绍工作。
平民女校还特设工作部,内分缝纫、织袜、编织三个组。陈独秀、陈望道等在这里担任教员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学校,配备的“师资”力量很强,课程也非常丰富。
高级班的课程有社会学、国文、作文、国语文法、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学、教育学等,教员包括陈独秀、高语罕、邵力子、陈望道、张守白、沈雁冰、沈泽民、安立斯、李达、周昌寿、李希贤、范寿康等。
初级班主要教语文、英语、算术,教员有王会悟、高君曼(陈独秀夫人)、张秋人、柯庆施。
来这里授课的教师都是义务兼课。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学校经常请教师轮流做讲演。刘少奇、施存统、张太雷、恽代英等后来都在这里担任兼职教员或举办过讲座。
平民女校的教员。平民女校的学生们不负众望,积极参加党团组织的各种活动。
1922年,日华纱厂工人罢工,平民女校学生就到工人中去演讲宣传,还走上街头募捐,支持工人运动。此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纪念俄国十月革命等活动中,也都能看到她们活跃的身影。王会悟、王剑虹还负责编辑《妇女声》半月刊。
1922年秋天,李达应毛泽东邀请前往湖南任教,教员也大多忙于革命工作,再加上办学经费拮据等原因,平民女校于1923年初停办,部分学生后来进入上海大学学习。
《李达》中载有“平民女校”的章节。就拿丁玲来说,1922年她进入了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8年发表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年在上海加入“左联”,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到达陕北,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又如王一知,1925年她毕业于上海大学,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市华北中学校长、北京市第一O一中学校长。
平民女校有教室、宿舍等。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