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以一敌百的中国空间站:背后是难言的尴尬


在6月17日发射“神舟”十二太空船前,中国载人航天已沉寂五年。这当然与完成一个常驻空间站的复杂性有关,但实际上中国这一步还提前了,现有的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是由被取消的“天宫”三号升级而成。而且,“神舟”十二不仅一次就承担了首次自动对接,首次与机械臂配合的舱外行走,首次长时间驻守等任务,它之后还将立刻开始接连不断的长期驻守任务。

从概念上说,中国相当于以一己之力,三步并作两步地实现了与多国长期合作建成的国际空间站大致相当的能力,区别只在规模、累计运行时间等方面。然而这才是问题所在,国际空间站之所以令美国倍感鸡肋,就是因为它在近地轨道已运行23年之久,载人航天医学、微重力科学实验等领域的课题基本尝试殆尽,一度憧憬的在轨工厂、农场、城市等商业前景又绝非现有规模的投资和硬件所能实现。

而中国也是在参与国际空间站的愿望被排斥后才决定小规模重复这一成就。除了所有这些能力和成就全部由中国独自完成一次外,中国空间站于人类而言罕有技术和科学增量。

中国会说这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伟业是西方逼出来的,可是中国为什么会被排斥,被排斥后为何又一定要单干,其根源恐怕要引向制度竞赛和冷战对抗。

在工业、经济、科学和军事诸领域,竞争、竞赛都是常态且非坏事,但航天的区别在于,若以开拓人类生存空间的意义而言,航天活动在资金、技术和风险上都远超当年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在探索之后的大规模商业利用上。

迄今,人类航天活动已经形成美国一骑绝尘,苏联/俄罗斯力不从心,其他航天大国与美国形成参与、共享态势明显更为现实和有利的局面。即使美国进展有所起伏,这一局面仍未改变。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唯有中国,虽然乘改开东风也有参与美国主导的主流航天活动之机,但几番龃龉下来仍成了孤家寡人,从而加倍唤起冷战时期的制度竞赛和全面对抗初心,破釜沉舟要以一敌十。

虽然还有印度也野心勃勃,但该国毕竟正与美国称兄道弟,完全不需要唱对台戏。

表面看来,中国此举恰好还顺风顺水,因为没有比航天更适于以举国体制实现存在感的领域了,这使中国更加星辰大海斗志勃发。

如果只从项目和硬件上看,在这场“美国有什么,中国一定要有什么”的赌局中,中国还真一样不落。美国有风险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火箭,这些企业搞出了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第一级,中国都能立刻摆出阵势,有模有样,俨然一切都无非是砸钱和给时间的问题。

中国唯一不能突破的困难在于,在所有领域大谈中国模式之时,中国航天却于满汉全席般齐全的成就背后,始终只有苏联模式可言,航天科技股也改变不了这一局面。

与可以从容与美国形成分工配合,突出自身特色,量力而行的欧、日相比,中国特别承受着全面紧追的巨大压力。

在技术产品上,中国更是无一能摆脱重复的道路,

载人飞船、航天服、空间站、大型望远镜,哪怕是显得特别势均力敌的月球和火星探测器/机器人,这些东西,不是对苏联遗产、就是对美国样本的临摹和消化。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然而,只要是美国没有试过的,中国也绝不冒险。

如果以“地理大发现”类比,相当于中国从不开辟新航线,也无力在旧航线上铸造出中国时代,其精神价值自然就只适于刺激国内盲目自大的爱国热情,而在国际上的份量骤减。与“一带一路”不同,中国仅存的一群穷盟友还很难对其航天壮举有所贡献,买你一颗卫星了不得了。同整个互联网创业和风险投资一样,中国的民营企业资本游戏玩得再嗨,也至今未在IT领域领先。中国的SpaceX公司还是完全无从想象的事。

可是,有一个项目中国却丝毫不怯。SpaceX的老板马斯克一直在尝试用磁悬浮火车在地下真空管道中实现超音速运输,中国的航天科工集团立刻摆出时速一千到四千公里不等,规模先城际、后全国,最后打通全球的超级铁路蓝图。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12333869934082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