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来讲讲中国经济增速为什么不断下滑,问题都在哪里?


对一国经济增长来说,地理、制度、文化三因子总是隐藏在背后,而技术、全球化和经济政策则是增长的三个直接原因。

一国总的年GDP增长率可以细分为3个部分,投资增长、劳动力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中国现在储蓄率投资增长率依然极高,年投资率大于40%,劳动力增长基本停滞,可以认为是0。在这样一分解后,就清楚的看出来,2012年后中国GDP增速不断下降,绝大部分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引起的。

可是,2013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9.4%、22.7%和26.3%。

在备受关注的制造业方面,2013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美国的16.5%。还有很大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产业不断升级的潜力。可是,从2013年后,在人均GDP只有7500美元的情况下,中国却出现了经济增速不断下降的所谓新常态,而同等收入时期的日本(日本的1950-1960年代)和韩国(韩国的1980-1990年代),它们却实现了年GDP增速却依然在10%左右。

中国是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要讲清楚1978-2008年中国为什么能年平均10%增长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双轨制”或渐进式改革办法,一方面要继续维持原有国有经济部门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市场,鼓励包括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在内的非国有经济发展。由于国企历史包袱重、承担的社会责任多、效率相对低下,自生能力弱,国家往往通过干预要素市场,为国有企业提供必要的补贴,维持国企运行。同时,支持民营经济和外资企业加快发展。到1993年,我国产品市场基本放开,但要素市场化相对缓慢,政府各种干预仍然较多。表现为要素产权不清晰,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普遍存在二元结构双轨运行现象、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

要素市场扭曲似乎没有对我国经济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1978年至2012年的3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年均保持10%左右,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被称为“中国经济奇迹”。中国经济成功可以从很多角度解读,从发展战略角度看有以下几点:1)当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备的时候,政府适当干预要素市场,降低了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了我国的储蓄率,增加了企业利润和企业投资,投资驱动推动我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2)我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抓住了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了国内劳动力、土地、环境等低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利用了国外资源、技术和市场,发展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出口加工产业,较快地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逐步形成了“资源出口国提供能源、原材料—中国生产—美国等国消费”的模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的大缓和,使我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维持了30多年,一直到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这一时期,我国投资驱动形成的生产能力得以通过出口得到释放,保持了我国经济供求关系的基本平衡和循环。3)此期间,一旦世界经济因各种原因出现周期下行,国际贸易短期受阻,我国往往借机采取扩张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拉动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扩大内需,对冲出口下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我国都是这么应对的,在熨平经济周期方面是非常成功的。

其次,要讲清楚为什么2008年后我国经济增长受阻。

1)2008年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杠杆、高泡沫、高收入差距现象,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战略不再工作。2)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劳动人口开始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快,储蓄率降低。科技水平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引进技术难度不断加大。3)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结构开始升级,而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国内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旦出口持续受阻,传统产业产能开始严重过剩。4)在技术进步基本停滞的情况下,不断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应对经济回落,导致了杠杆率上升、政府隐性债务扩张和房地产价格上涨,金融风险不断积累,我国经济出现了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的三大失衡问题。这些变化显示了我国过去经济增长模式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也凸显了我国要素市场存在行政干预过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经济循环不畅的矛盾和问题。

最后,要讲清楚在约束条件已经变化的情况下,中国该怎么调整。

在出口导向快速工业化战略下,长期以来的要素市场扭曲,在出口不畅的新情况下,引发了如下问题。

1)部分产品和服务供给效率低下。垄断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及效率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严重的金融垄断和金融抑制,过于集中的四大行等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为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融资服务;在劳动市场上,户籍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降低了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在土地市场上,土地出让制度导致了土地配置效率的扭曲和房地产泡沫;在技术市场上,产权界定不明晰、交易中介不充分、需求引导不充足导致技术无法被有效创新和转化。

2)企业利润两极分化,引发“脱实向虚”。在要素市场保持垄断的情况下,处于上游要素市场的自然资源、能源、电力、银行金融等企业具有垄断实力,可以享受垄断加价,坐享丰厚的“垄断利润”,而那些处于下游的企业,则由于竞争太过惨烈而利润非常稀薄。这就是为什么在500强企业名单中,绝大部分都是上游要素市场的相关企业,而很少有下游产品市场的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企业的原因。在利润两极分化的情形下,处于下游的实体经济企业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退出“下游”市场转向“上游”或“虚拟”市场,出现“脱实向虚”的现象。

3)收入分配难题凸显,内需不能有效扩张。要素市场扭曲导致没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过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充分,就业空间和工资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扩张,消费受到抑制。一旦外需面临较大的负面冲击,将引发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巨大矛盾,进而引发经济的剧烈波动。4)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在土地垄断且决策者具有增长压力的情况下,决策者的理性方式是,施行“配给歧视”,向流动性较强的企业多供给土地,而向流动性较差的居民少供给土地,导致了房价的畸高不下并诱发了住房“金融化”,加重财富两极分化和阶层分化。

总之,改革开放前30年帮助国家引导的出口导向快速工业化要求的必要要素市场扭曲,在新的内外部条件下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急需改革的对象。中国必须高度重视“要素市场改革(土地、劳动力、资本金融等)”,否则,将会使得既有弊端不断凸显,多重风险累积,降低潜在经济增长率,并危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30901193618774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