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当年居民为什么要将历史保护建筑铭牌扔进河里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的老师就告诉我们说,上海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工人新村,叫曹杨新村。”杨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向记者介绍到。在那个时候他就对这个新村很有印象,后来在进行工人新村调研中,他发现“只看空间,不去了解居民,好像没有办法特别好的去真正理解社区。所以我才慢慢开始关注到居民。2009年,我在这里租住了六个月,要做田野调查,跟我的房东跟整个新村的这些居民,有意识地做了大概66户居民的深度的访谈。”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2009年,曹杨一村居民们在户外吃瓜纳凉。

在2009年的这次新村调研期间,他发现很多经济条件相对紧张的居民,一家三代人都挤在12平方米的一室户或是再多出一小间,12+6平方的房子里,居住面积与居住环境都十分落后,生活也比较困难。“人地之间或者人和房之间的矛盾,如果当时在50年代的时候还不那么突出的话,在90年代到2009、2010年的时候是相当突出了。所以这个问题是最大的,我认为到今天也是。”杨辰相信如果在今天去和曹杨新村的居民聊天的话,他们可能最关心的还是什么时候可以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因为和其他工人新村不一样的是,曹杨新村在2004年被列为了上海市的优秀建筑。一旦一座城市建筑成为了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便不能随意拆除改造了。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曹杨一村几十年来一直在“修修补补”,但没法从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所以2004年被列为遗产的时候,很多村民其实心里面是有一些抵触的。”杨辰说道。当时,当新村里的房子被挂上“历史保护建筑”的铭牌时,就有新村里的居民偷偷把它们摘下来扔到河里去。铭牌被重新捡起挂上后,没几天又被扔到河里去了。“说明村民对这种,今天我们可以叫博物馆式的保护,你没有真正的改善居民的一个居住条件,你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文化遗产或者说是文物,像博物馆一样的保护起来。”2009年,同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同学们曾对曹杨新村居民做过的问卷调查显示,59%的居民表示他们当然愿意搬出去住,但他们并不希望这房子拆掉,因为他们觉得这房子还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一方面他们的父辈住在这住了,包括他们自己住了好多年,再一个就是说,确实劳模村的村民对过去的这一段荣耀还是很看重的。”如今,杨辰认为处理曹杨新村,包括以曹杨为代表的早期工人新村最大的难点和痛点是如何在保护历史建筑和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之间去寻找一个平衡,从而让曹杨人心中那块代表荣誉的铭牌,再不会被“扔进河里”。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年6月,曹杨一村成套改造即将完成,老居民在等待回迁的一天。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19145965576172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