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刘元春1 任之光2 陈彦斌1* 杨列勋2 刘作仪21.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管理科学部,北京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聘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新世纪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等。至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10本。曾获孙冶方经济学论文奖、孙冶方经济学优秀著作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奖等奖项。

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二级教授、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长期研究宏观经济学,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评价。至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数十部。曾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青年经济学家优秀论文奖等奖项。

摘 要当前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既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准确解释中国以往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并有效应对新发展阶段将会面临的国内外挑战,由此就需要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揭示和系统总结,对中国增长奇迹、减贫奇迹、跨越式发展等典型事实进行科学阐释和理论梳理,凝练出重大原创性经济理论,从而为指导中国未来实践与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提供重要支撑。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的体系建构、科学探讨和前瞻布局至关重要。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政策局、数理科学部和信息科学部联合主办了“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双清论坛,专家围绕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所面临的国家重大需求,回顾了该领域近年来通过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就,凝炼了该领域未来5—10年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前沿研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方向。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理论;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1978—2019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速高达9.5%,从封闭落后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更是率先实现复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经济体,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完成。“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开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中国既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高度总结,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凝练原创性经济理论并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

客观上看,当前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四十余年的发展实践已经逐渐展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全貌并呈现出鲜明的形态,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能够提供丰富的典型事实和独特的研究素材。由此,通过对既有经济学理论的融合和发展,创新理论研究范式,能够提炼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经验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已能够将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实现较好融合,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为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继续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提供持续研究的现实素材,有助于持续推动与完善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

为进一步凝聚共识与开阔思路,2020年9月21—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政策局、数理科学部和信息科学部联合主办主题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关键科学问题”的第257期双清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刘伟教授、北京大学黄季焜教授、山东大学陈增敬教授共同担任论坛主席,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4位专家学者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本期论坛,研讨内容涉及经济、管理、数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典型事实与核心规律”“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创新与体系构建”和“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应用与政策实践”三个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展、热点和趋势等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本期双清论坛的举办,专家学者进一步凝聚了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的共识,明确了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面临的挑战、未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未来科学基金的资助方向提出了具体建议。

1 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的重大意义、已有基础与存在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难以用西方经济理论解释的增长奇迹。未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大概率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总结以往历史经验可以看到,每次大国崛起和新的赶超都会孕育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经济思潮,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和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将会催生重大原创性理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时机已经成熟,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1.1 重大意义第一,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有助于系统性地凝练原创性的中国经济理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坚实支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中国经济独创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成的,并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巨大威力。探索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进而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构建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可继承性的理论体系并完整支撑与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础性工作。因此,通过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准确解释中国以往所取得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深刻揭示和系统总结,科学阐释中国增长奇迹、减贫奇迹、经济低波动运行、经济体制平稳过渡等一系列成功实践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将有助于系统性地凝练原创性的中国经济理论,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重要的支撑。

第二,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有助于扭转中国经济理论发展滞后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局面。理论发展与经济实践需要相互促进,一方面实践的成功经验能够为理论发展提供素材与依据,另一方面理论发展能够提炼一般性规律,挖掘背后的核心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经济实践。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学界也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客观上系统性与原创性还有所不足,大多是依托于西方经济理论予以解释。然而,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是现有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难以较好解释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理论与现实相互矛盾的悖论,导致很多学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种种误解。一些国内经济学者和少数西方学者尝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对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背后的逻辑进行初步分析,但迄今为止的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深入,理论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由此,迫切需要通过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有针对性且系统性地研究和深刻解读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内在逻辑,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改变中国经济理论发展滞后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局面。

第三,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可以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用于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有助于应对一系列即将面临的新挑战。近年来,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不再只追求高增长,而是需要在经济增长、结构、效率、风险等多个维度进行权衡,面临的局面趋于复杂。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中国还将要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包括如何跨越“修昔底德陷阱”从而实现无战争的大国崛起、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解决进入高收入阶段面临的瓶颈问题、如何超越“明斯基时刻”从而实现无危机的金融深化、如何破解“李约瑟之谜”从而解决科技进步和前沿创新问题、如何越过“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拐点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型等问题。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要置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针对一系列即将面临的挑战与任务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有理论基础、系统化、可操作的经济政策体系,进而更加系统性、前瞻性地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指引,从而有助于更有效地应对未来的重大挑战。

第四,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能够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有助于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并增强国际话语权。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长期停滞风险,除中国之外的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幅度的经济波动,落后经济体难以实现突围。这为将中国发展成功经验推广到世界提供了机遇。要想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总结中国自身成功经验和发展规律,形成原创性的经济理论,弥补主流经济学在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和解决落后国家发展问题上的重大缺陷,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与此同时,面对中美冲突和大国博弈,必须有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只有构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才能为应对中美之间的潜在矛盾冲突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回应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各种指责,增强国际话语权。

1.2 已有研究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理论分析,及其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探讨不断增多。这些研究为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增强了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从国外研究来看,Science、Nature、PNAS三大综合性国际顶级期刊上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文献。按研究议题多样性来分,Science刊登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城市化、不平等、可持续发展、创新与研发、气候变化与全球治理等方面的讨论[1-3]。Nature刊登的论文主要集中于环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4-6],PNAS刊登的论文主要集中于创新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全球竞争等方面[7-9]。这类研究聚焦中国经济增长与多种因素,特别是非经济因素的关系与互动,吸引了跨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际顶尖经济学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JP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QJ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RES)和Econometrica上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论文数量也在增多。比如,AER刊登了多篇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规律和理论方面的重要论文,包括渐进式改革策略、增长与环境污染、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研究[10-12]。RES发表了关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城市增长的研究,着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本积累规律[13]。JPE发表了关于中国制造业发展规律的论文,说明地理区位和国内国际贸易是影响制造业生产规模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14]。国外顶级综合性期刊与经济学期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以及相关研究的发表,有助于构建起中国与西方理论之间的沟通机制和桥梁。然而值得关注的是,仅靠西方经济理论难以全面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与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西方经济理论难以解释中国渐进式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二是,西方经济理论难以解释中国“高增长、低波动”的经济运行格局。三是,西方经济理论难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未发生典型的经济与金融危机现象。四是,西方经济理论难以解释中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从国内研究来看,《中国社会科学》与《经济研究》等顶尖学术期刊在中国经济规律和理论研究方面的发表文章持续增多,研究质量不断提升,相关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进行了大量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创造经济增长奇迹提供了制度优势。现有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展开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比如,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优越性,包括构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基本制度[15-17];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及其释放的改革红利[18, 19];聚焦于中国特色宏观调控体系的优越性[20, 21]。

二是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中国独特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且与其他转轨国家采取的激进策略不同,实行的是增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策略。因此,在这一渐进式的转轨过程中,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思路下,诞生了许多中国特色因素,大量研究从这一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比如,分税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22, 23]。再如,中国特色的“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24, 25]。此外,中国经济特区试点、特色的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战略、独特的土地财政模式、全球产业链中的特殊位置与利率双轨制等中国特色因素[26-28],都成为学者研究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所选择切入的重要视角。

三是对中国经济发展与西方理论之间的“悖论”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成果实践难以用西方主流理论进行较好的解释,所以在用西方理论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悖论”,这也成为一些研究突破西方主流理论局限的突破口。比如,中国独特增长模式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持续的高储蓄率,也被称之为高储蓄之谜。现有研究就从人口结构、劳动力转移、收入差距、预防性储蓄等多个维度进行研究[29, 30]。类似地,中国经济在高增长过程中还存在着高货币化现象,伴随着西方主流理论中货币数量论的失效。由此,已有研究分别从通胀预期、金融深化、高房价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视角对中国的高货币化现象进行解释[31]。

1.3 存在的瓶颈和不足尽管在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大量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研究成果较为分散化与碎片化,研究范式仍在西方主流理论框架上进行局部创新,还没有形成一套旗帜鲜明、逻辑自洽的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构建中国特色理论体系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难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坚实支撑,也难以充分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具体而言,现有理论研究存在的瓶颈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范式较为老化,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客观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学者在研究范式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增强了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不过,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过多地拘泥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一些研究或过度地追求冗余复杂的数量化模型,或形成了固定的研究范式进行生搬硬套。由此导致理论研究难以突破西方的研究范式,对新范式的探索与创新不到位,从而难以构建起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的框架体系。二是,过多地局限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规范性研究,缺乏可实证的科学基础。三是,过多地依赖传统研究方法,缺乏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的数量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

第二,大跨度的学科交叉研究严重不足。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该项研究具有多学科、多学派的内在要求,需要不同的理论视角和学科观点。从西方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新凯恩斯、新古典等学派的融合在持续推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的融合实现了跨越式的迈进。具体到中国的实际情况,要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并深刻剖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创新经济学理论发展,既需要经济学领域之中宏观、微观、计量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还需要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进行交叉与融合,更需要经济学与自然科学进行大跨度的交叉与融合。然而,现有研究中学科之间融合还不够,甚至局限于特定经济领域,大跨度的学科交叉研究不足,缺乏总体整合和全面突破,这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所亟待解决的瓶颈与困局。

第三,组织方式不力,部门协同不够。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高度关注和推动理论研究。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其中之一即为“理论自信”。但截至目前,与中国经济理论相关的研究进展并不顺利,与经济发展实践相比,中国经济学理论仍然存在原创性不足、解释力不够、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相对缺乏的问题,还没有构建起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统一有效的组织和部门协同,各自为政,导致研究成果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理论体系缺位等问题。与此同时,学者的理论研究也与政府部门的政策实践难以有效衔接,至今没有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被国际认可的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因此,未来需要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建立激励相容的组织方式,集中力量加强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与理论研究,弥补现有研究分散化、碎片化的不足。



  • | 共2 页 :
  • 1
  • 2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38968086242676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