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疫情期间的“新词”越来越多了 你都听得懂吗?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这种紧张的幽默感,也算是特殊时期的一种苦中作乐吧。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类似的还有指示病例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流行病学中的“超级传染者”也在曾经的报道中频繁出现。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不得不说,名字起的好,确实能吸引大家目光,再通过适当的科普确实能做到让大家消除疑惑,更好的理解防疫政策,那确实挺好的。

前几天的这个“十字花转运”就成为了话题。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初看这个名字,网友们确实感觉很疑惑。

想象力丰富的,觉得这是把萝卜顶在头上求转运: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喜欢科幻元素的,则从中感受到了一丝高科技: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大家的兴趣来了,在官方的描述下也理解了这是为了进一步锁定并缩小了转运人员范围的措施,让防控更加精准科学。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只能说一方面要创造新词,另一方面准确及时的科普也不能落下。

04.

这么一想,放在以前,我可能真的没听说过什么叫做“核酸”“健康码”、“密接”和“社交距离”,但如今它们确确实实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还是不免让人有些感慨。

疫情的发生还让一些原来有的词发生了词义变化。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不只是中国人,老外在疫情期间也创造出了一些新词。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想到之前看网友说,他们家在疫情刚爆发的时候生下了一个小孩,如今已经过去三年了,很遗憾他都没什么机会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倒是“请出示健康码“和”和“查核酸“说得相当熟练。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或许怀念没有疫情的2019是全人类共同的想法。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看到一个知乎网友分享的“人间真实“,想必最近很诱人都感同身受: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疫情之后很多人开始停工停学,有人将Corona+vacation和结合在一起成为了Coronacation,大家放着一个超长假期却似乎不怎么开心得起来。

今天看到某专家说疫情前的生活是永远不可能回去了,防疫永远不会停止,以后只能想办法让防疫对普通人生活影响更小一点。

即便是这样我也很知足了,只要能让我比现在更真实地触摸整个世界就好。

05.

最后说一些疫情期间由大家创造出来的“网络流行词”。

最开始大家可能觉得是这样叫比较方便,或者表示亲切。

把身穿防护服的医务工作者称为“大白”。

有些人喜欢调侃式的把感染者叫做“羊”、“小阳人”和“羊”。

慢慢就连说羊也太麻烦,索性用一个emoji取代。

最后更是直接按年龄性别等细化成“公羊”“母羊”和“小羊”: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甚至还有医护人员甚至直接把“抓羊”画在了防护服上。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我知道有不少人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出于调侃地叫出这些谐音,但一旦你真正习惯了用这种方式称呼患者,用玩笑将患者去人性化,实际上就是一种排挤和歧视。

潜意识中仿佛得了病就是“害群之马”甚至“罪有应得”,活该被像牲口一样被抓起来。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换位思考,当你自己因为感染病毒,本来就已经十分不幸却还要在这个时候遭受言语暴力,可谓是雪上加霜了。

网友们对患者的调侃,是疫情之外的二次伤害。

可能你会觉得只是开个玩笑不用那么认真。

这不还有很多说法嘛,

有人管阳叫羊,

有人管抗原异常叫两道杠、中队长,

叫方舱出来的人叫毕业。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遇到灾难的时候很喜欢用“儿童般的粉丝滤镜去形容事物”。或许你会觉得这是一种苦中作乐。但实际上低幼化的语言很大程度上会摧毁公众对灾难本身的认识。

看到微博上有这样一句话:时刻警惕无处不在的低幼化表达。当你说出某个词汇时,并不仅仅是唇齿舌扰动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说”这个行为还意味着大脑中对概念的调动和组合。每个说出口的词汇也都会在你的大脑中施加物理和化学层面的微弱影响,当这一大脑受到的影响被反复积累和加强时,又会反馈回语言本身。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语言无时不刻在塑造着我们的所思所想。

所以才要认真慎重地对每一句说出的话负责。

-END-



  • | 共2 页 :
  • 1
  • 2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17203092575073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