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铁饭碗却愁嫁,县城里最容易“剩下”的是女老师
一直以来被认为最“好嫁”的女教师和体制内职工,近日在媒体的报道中,却成了小镇女性中未婚比例最高的群体。
比如,在《南方周末》今年2月的报道中,南京农业大学的讲师尹秋玲在中部地区某县城调研发现,全县超过30岁后未婚的女老师有400-500人,女老师的婚恋问题已成为了县城里热议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小镇体制内的女性们,会面临怎样的婚恋困境?
01
除了体制内女性,
大多数小镇女性都在30岁前结婚
如今,大家的结婚年龄都在推迟,小镇的年轻人也不例外。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近几年全国的平均初婚年龄在不断延后。这一趋势同时发生在城、镇和乡村,而且镇和乡村的初婚年龄,比起城市变化更明显。
城市的平均初婚年龄一直是最晚的,但镇和乡村都在不断接近城市。最新的数据是,不管是在城市还是镇、乡村,男性平均都会在29岁以后结婚,女性平均结婚年龄是28岁左右,相差不到1岁。
尽管初婚的年龄在不断延后,但城乡30岁女性的未婚比例有了较大差异。
具体来看,25-29岁城市女性的未婚比例有四成,镇上也还有接近三成。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段,城乡的婚姻状态差异比较小。然而,到了30-34岁的年龄段,在全国的城市里,还没结婚的女性占比超过12%。而镇和乡村未婚的女性都不到7%。
反观男性,由于男女人口比例的缘故,不论是城市还是镇、乡村,各个年龄段的男性的未婚率普遍要高于女性。
从数据来看,小镇绝大多数女孩会在30岁以前结婚,而未婚男性的比例远高于未婚女性。对比之下,大量体制内、高学历的未婚女性群体凸显出来。
研究县城体制内大龄未婚女性的学者欧阳静,在2019年发表的研究中提到,县里30岁以后没结婚的女性,主要都集中在体制内。2008年到2019年,某县城体制内单位新招聘的总人数有2993人,其中30岁以上未婚的女性有248人。在这些30岁以上未婚女性中间,七成的职业都是教师,其次则是机关事业单位,排在第三位的是卫生系统。
这篇研究还表明,在县城体制内的单位中间,30岁以上未婚的比例都超过了全部女性职工数量的一成,女教师中,更是14.5%都在30岁之后仍然未婚。虽说城市居民当中有超过12%的女性30岁没结婚,但是和镇与乡村平均的7%相比,这一比例就显得有些高了。
02
小镇体制内女性的新“门当户对”:
工作和学历都要匹配
小镇体制内的女性,不是不想结婚,而是选择十分有限,背后其实充满无奈。
正如《人物》访谈中,欧阳静谈到,小县城里大龄未婚的女性,和大城市是不一样的。城市里有不婚主义者,但是愿意回到小县城工作和生活的年轻人,基本不是有晚婚观念的类型。
一个是对结婚对象的工作性质的考量。
体制内的工作在小镇一般被认为是最体面的。体制内的男性可能会选择体制外的女性进入婚姻,但小镇体制内的女性却极少选择体制外的男性。欧阳静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研究中提到,有自己是公务员的大龄未婚女性受访者觉得,自己是公务员,如果找非公务员或是体制外的,感觉就是“下嫁”。这种情况也和传统的“男高女低”的择偶观有关。
在欧阳静的研究中提到,该县城的教师系统的男女比例失衡严重,教师中间八成都是女性。在《人物》报道中,欧阳静还举例说,某个比较知名的县城里最好的中学,2019年新招了22位老师,其中只有4个男生,18位都是女生。而且,4位男生都是已经有女友或者快结婚了,女生却都是单身状态。
不止是工作是否在体制内,年轻人进入婚姻,也很在意教育经历的匹配。
在小镇,体制内的工作集中了本科以上的高学历的人才。此前,有名校硕博士回县城通过人才引进,进入到体制内工作,也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虽说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回到县城、小镇工作的只是个例,但根据麦可思《中国2018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在选择到县城、乡镇和农村就业的全部本科毕业生中间,最多比例、也就是四成,都进入到了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工作,另有两成进入到国有企业工作。
2019年发表在《人口研究》的一篇论文发现,从1949年到2015年,国人的教育同类婚强度(指结婚的对象是同等受教育水平的概率)从0.81上升到了1.52。具体来说,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教育同类婚强度就处于迅速上升期,在2002年达到了最高,之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浮动很小。
根据论文中提到的解释,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工业化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取代了家庭背景因素,成为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教育同类婚姻不断增多,也就是说,教育程度相当,是如今“门当户对”的新标准。
在小镇,年轻女性高学历的比例比男性高。高学历的小镇女性,实际上可选择的对象更少。
根据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在20-30岁年龄段的小镇年轻人中间,除了35-39岁的年龄段以外,女性本科、硕士学历的比例,都比同年龄段的男性要高。
不过,由于男女人口数量的差异,几乎在每个年龄段、不同学历的小镇女性未婚比例都比男性要低。也就是说,对于小镇的年轻人来说,不管是大学本科、大专还是高中学历,普遍来讲其实都是男性更容易单身。
而高学历的女性确实未婚的更多。在各个年龄段里,只有硕士学历的未婚人数,是女生比男生要多。从比例来看,有硕士学历的小镇女性,在30岁以后的未婚比例也是要明显高于同年龄段、同学历的男性,在35-39岁依然有超过8%未婚。
而且,在小镇女性中间横向比较的话,的确是学历越高,婚姻也就越容易推迟。
2020年的情况是,镇域平均有6.69%的30-34岁女性未婚。在有高中学历的女性中间,只有不到7%的人30-34岁还未婚,大专是不到9%。本科学历的女性上升到11%,硕士则是已经有近两成30-34岁未婚。
03
小镇女性,不愿走入凑合的婚姻
除了看重学历和工作,小镇女性越来越看重对象的性格,不希望为了赶在30岁前结婚而将就自己。
根据2021年《探探社交报告:当代小镇青年社交图鉴》,有多达四成的小镇年轻女性能接受一辈子单身。相比之下,男性有两成比例接受。而男性中间最多人觉得,不能没有婚姻,因为不想一辈子没爱情,近四成人持有这种观点。在女性中间,这也是仅次于能接受一直单身、排名第二的选项。
不止如此,女性进入婚姻的标准比起男性要高。65%的小镇女性觉得要遇到高质量的关系才能结婚。男性则是相反,近六成接受差不多就行的婚姻,认为“到了年龄就该现实点,碰见差不多的就结婚吧”。
然而,小镇女性要面临的婚恋困境,除了想结婚又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之外,还要多一重——就是身边的催婚压力。
根据2021年《探探社交报告:当代小镇青年社交图鉴》,有多达四成的小镇年轻人觉得,自己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催婚。另外也有近三成表示自己遇到过被少数人催婚的情况,但不严重。只有30%的人没有被催婚。
而且这是没有分年龄段的整体数据,在全部调查样本中,有56.4%都是95后。在收集问卷的时间点,年龄最大的95后也还只有26岁。
总之,现况是,随着大城市里越来越卷,毕业生找到好工作更难了,所以越来越多学历不错的年轻人愿意到县城、乡镇体制内工作,其中又以女性为主。
年轻人出于生计的现实考虑回到县城和乡镇,虽然生活上会更舒适安逸,但是婚恋方面的多重困境也确实难解。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在哪里上岸不是上岸呢,但真的不愿因为到了年龄该结婚,就随便把自己嫁了。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