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TTT

对话哥大在校生:在抗议风暴中心,我们看到的是与非


最近,美国大学的学生们正在见证历史。

在过去的一周里,从哥伦比亚大学开始,美国顶尖大学陆续有学生因参与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活动,遭到校方严厉打击,被警察从校园中逮捕。

4月18日,哥伦比亚大学有108名学生被捕;4月22日,耶鲁大学有超过40名学生被捕。之后,包括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爱默生学院、南加州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在内的多所校园中都爆发了抗议事件并有师生被捕。

目前,随着事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顶尖大学正参与到这场风暴中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乔治城大学、加州大学等名校的学生组织都计划或正在举行全天的集会和抗议活动,声援巴勒斯坦以及其他学校的被捕师生。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发展至此,这场由声援巴勒斯坦开始的抗议游行,已经不再只与巴以问题有关,而是上升到了在美国政府长期支持以色列、忽视巴勒斯坦人权问题的大背景下,权力机构联合高等学府,通过强权剥夺学生言论自由、学术自由的高度,呈现出了星火燎原的趋势。

作为“风暴中心”的哥伦比亚大学,除了学生因占领校内草坪、搭建帐篷营地的抗议活动被捕以外,一度还传出了“警方持枪包围校园”、“学校全部停课”、“被捕学生遭退学”的消息,这无疑也牵动了国内学生和家长的神经,学生们的安危显然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但对于国内的“吃瓜群众”们来说,面对各路媒体漫天飞舞的消息,要鉴别真假、梳理脉络并不容易。

事件真正的起因经过是什么?校园内真实的情况如何?有哪些消息并不属实?哥大学生们又对这次风波有什么看法?带着这些问题,Eduknow采访到了两位目前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小芊和雷子,请他们作为校园前线的见证者,来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为尊重隐私,文中使用的学生名皆为匿名)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没有停课、没被包围

4月18日,哥大草坪抗议活动开始的第二天,校长MinoucheShafik信守了对国会议员的承诺,授权纽约市警察进入哥大校园,对扎营示威且不肯离开的学生进行强制清场。

这场清场最终导致了108名学生被捕,是自1968年哥大的反越战抗议示威、占领校园运动以来,美国警察首次进入大学对学生活动进行武力镇压。

部分被捕的哥大学生在被警局释放后,仍遭到了学校无限期停课的处分,甚至被冻结了校园卡,不得进入学校的宿舍和食堂进行住宿和就餐。学生们的遭遇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抗议活动,目前已有大量学校老师公开声援学生、谴责学校,被拆除的抗议营地也在哥大的另一片草坪上被重新搭建了起来。

关于传得沸沸扬扬的种种消息,作为哥大学生的小芊,进行了几点辟谣。

首先是“哥大全体停课”的新闻,小芊明确地表示,哥大并没有停课。

“停课其实指的是被捕的108名学生中,学校对当中一部分人的处理是停课(suspended)。对于全校的其他师生,学校并没有宣布停课。其实还有一周就期末了,大家都要去上课,反倒是有一部分教职工为了声援被捕和被停课的学生,主动罢课参加抗议去了。”

关于“全部转网课”的说法,小芊也如是澄清:“学校只是对剩下一周不到的课和期末考试做了调整,增加了可以线上的选择,大家还是可以线下去上课,事实上大部分的教授也还是在线下的教室里授课。这就和疫情期间的“混合制”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去线下还是线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强制上网课。”

不过,在小芊看来,校方这种处理方式也有欠妥之处。比如允许学生上网课的初衷虽然是保护学生、避免冲突升级,实际效果可能却非如此。

因为网课,大家都跑到草坪上边晒太阳边抗议。原先至少还得要去教学楼,现在直接到草坪上打开Zoom,把摄像头和麦克风一关开始抗议,其实等于就是不用上课了。”

同样极为被关注的,是“纽约警察荷枪实弹包围哥大”的消息。

“这个消息在我看来是不够准确的,至少我没有亲眼看到持枪的警察,我相信警察中当然是有持枪的,但绝没到‘包围’哥大的程度,他们更多是扮演维护周边秩序、避免发生暴力冲突的角色。

据多家媒体报道,上周的清场和逮捕行动,由于警方事先进行过沟通,学生没有采用暴力方式进行反抗,实际过程中警方也未和学生发生明显冲突,整个过程相对平和,并没有造成人员受伤。

面对部分媒体报道的失实,小芊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有一些媒体的账号,甚至是较大的平台,为了抓人眼球会用比较夸张的字眼,包括很多我爸妈转给我的文章中都有不少的偏见和误解。很多报道中提到了封锁校园、警察执法,所以家长们会误以为哥大的校园里现在很危险,我尊重其他同学想法,但我个人的感受是,在校园内基本没有人身安全的重大风险——校园里还没有纽约的地铁危险。

“再比如停课这件事,先不说其实我们没有停课,我自己一会儿就要去上课,更重要的是其实停课在美国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国内或许是''学习第一'',但在美国校园里,因为政治、教职工待遇等问题发生罢课游行的情况其实一点也不罕见。

对于草坪上连续进行了多日的抗议活动,亲临过现场的雷子也给出了细致的观察。

草坪上的抗议活动其实并不混乱,相反还有着很认真的管理,示威非常和平,这和媒体渲染的暴力冲突很不一样。

比如草坪上有一个主要的入口,有围栏和守门人,当你进入的时候,会有人来问你是不是第一次来,你的来意是什么?入口还有一整块的板上写着很多指南(guideline),说明这次活动的细则和注意事项,包括为什么要组织这次活动、尊重个人边界、保护成员隐私、拍照需要获得对方同意等。

能看出大家很珍惜现有的成果,他们也不希望有人有越线的行为,这可能也是这次事件始终没有向暴力方面升级的原因。”

点击图片看原样大小图片

校园历史正在重演

随着抗议事件的不断发酵,牵扯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包括本校学生、教职工、管理层、董事会、纽约警察、市民、以及学校的捐赠金主和美国各级政要,各方都有不完全一致的立场和态度。

比如众议院院长MikeJohnson前天就站在学校行政楼门口召开媒体会议,批评校长处事不力、没能保护校内犹太师生的安全,建议学校整个管理层辞职。

同时,他也收到了人群中“Mike yousuck!"的回应。

作为学生的小芊和雷子,感到了事情的复杂性,也清楚地知道很难有人能清晰地看到校内外情况的全貌。

但在他们看来,对于哥大学生群体,这次事件的导火索,也是学校管理层最错误的决定,就是动用警力强行镇压抗议活动。

“哥大在纽约的市中心,校史上永远有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游行抗议,甚至学校以此出名——从1968年最著名的反越战抗议,到1994年关于文化学习、女性作品加入核心课程的游行,再到现在的巴以冲突。作为一所比较激进的、经常处在政治漩涡中的大学的校长,应该在巴以冲突开始时就对校园内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预判,更不要说这次事件发生在半年以后了。”小芊这样解释道。

实际上,本次哥大抗议活动爆发的最初原因正和校长Shafik上周在国会听证会上的表现有关。

4月16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决议,谴责在抗议活动中被巴勒斯坦支持者广泛使用的口号“从河流到大海,巴勒斯坦终将自由”,并认定其为“反犹主义口号”。

4月17日,继去年迫使哈佛和宾大的校长在校园反犹问题上表态,并导致两所藤校的校长双双辞职之后,国会众议院教育委员会再次举办听证会,叫来了以校长Shafik为首的哥伦比亚大学领导层。

Shafik在三个小时的听证会上表现了圆滑、顺从的姿态,她承认哥大的部分师生确实发表了反犹言论,并承诺学校会采取严厉的措施来对抗反犹主义,处罚涉及反犹言论和活动的学生和老师。



  • | 共2 页 :
  • 1
  • 2

还没有人评论



    还可输入500个字!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
    0.012014150619507 is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