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炎舜:《政府工作报告》五大政策托底

3月16日发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了2016年的重点工作任务、总体思路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 “《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勾画了今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是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新常态,反复权衡各种支撑因素和条件、各方面需要和可能的结果。”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司长肖炎舜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 肖炎舜认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国经济将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中高”轨道上继续平稳前行,在全球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位置,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21世纪》:《报告》提出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对此如何理解? 肖炎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首先,着力化解过剩产能。由于长期高速粗放增长,我国有些行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上实现,既占用大量资源,也导致实体经济边际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率下降。化解过剩产能是解决企业困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绕不过去的坎。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今年要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 其次,着力化解房地产库存。现在许多地方房地产库存过高,既影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也影响经济稳定运行。但在房地产高库存的同时,许多城镇非户籍人口在城镇并没有合适的住处。因此,必须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打通供需通道,既消化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同时也促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再者,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是“去杠杆”的重要任务。去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67%,比2014年底上升0.38个百分点。目前一些行业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互联网金融领域暴露出一些风险事件。对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信用违约,要依法加以处置,主动释放信用违约风险。要加强全方位金融监管,防范可能出现的股市、汇市、债市、楼市风险,防止交叉感染,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第四,着力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品价格下降、生产经营成本持续攀升。要按照五中全会提出的“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以及物流、用能、财务等成本,使企业增强竞争力。 第五,着力扩大有效供给。结构性改革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就是要加快补齐经济社会领域的短板。这既包括产业领域的短板,也包括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既包括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短板。要积极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长,促进健康、教育、养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打好扶贫攻坚战,把扶贫攻坚同扩大有效供给、化解产能过剩有机结合起来。 肖炎舜:这是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首先,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疏通传导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支持。 其次,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激活存量,着力补齐短板,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等提供政策支持,推动形成新的增长点。 再者,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利益,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引导企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挖掘消费潜力,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第四,改革政策要实。改革是最强大的发展动力。要完善落实机制,改变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方式,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抓好改革举措落地工作,使改革不断见到实效,使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调动地方积极性,允许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发挥基层首创精神。 同时,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守住社会稳定底线。在社会政策上要把握好基调,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21世纪》:《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经济增长的弹性目标,为什么? 肖炎舜:经济增长速度是宏观调控各目标中的核心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既考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考虑了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第一,这个速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相衔接的。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番”的目标,“十三五”时期需要经济年均增长6.5%以上,如果今年增速低于6.5%,后几年就需要提高增速。今年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6.5%-7%,确保“十三五”开局之年不突破底线,并尽可能高一点,可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争取主动。 第二,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确定增长预期目标既要为结构性改革留有一定余地,也要为结构性改革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以合理的总量规模保障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第四,更加积极地引导预期增强信心。6.5%-7%的增长速度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特别是经济增长率有0.5个百分点的弹性空间,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确定7%的高线,体现了在工作中积极主动的目标导向,能够向市场和社会传递积极信号。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我们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6.5%-7%的目标,需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各地区要积极进取、挖掘潜力,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肖炎舜: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世界各国都把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努力实现充分就业。2015年在经济困难加大的情况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 今年连续三年把城镇新增就业目标确定在1000万人以上,把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去年的水平,表明我们对就业有信心,是积极的政策信号。 第一,考虑了保持就业基本稳定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劳动力总量在9亿以上,在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三重叠加”的情况下,这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安排1000万以上人就业。今年1500万左右新成长劳动力进入市场,其中高校毕业生再创新高达到765万人,因退休等腾退的城镇就业岗位近500万个,保证市场就业基本稳定,仍然需要安排1000万以上人就业。 第二,考虑了与6.5%-7%的经济增速的衔接。随着经济规模扩大、服务业快速发展、商事制度改革带动创业就业较快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提高。据有关部门测算,按6.5%的经济增速,可带动新增城镇就业1100多万人,按7%的经济增速,带动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会更多,达到1200万人。 第三,要守住保就业的底线也要下大功夫。今年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部分地区、行业稳岗压力较大。要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 《21世纪》:《报告》提出“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一目标的设定基于何种考虑? 肖炎舜:这一目标的设定反映了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也是对国际大环境变化的客观估量。 2015年,我国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动外贸向“优进优出”转变,加快自贸区建设,加大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4.6万亿元,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出口14.1万亿元,下降1.8%,但降幅小于世界出口降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比重继续提高。在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成绩也很不易。 2016年1-2月,我国进出口总额3.3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6%。其中,出口1.96万亿元,下降13.1%;进口1.35万亿元,下降11.8%。这种情况反映,今年我国进出口面临的国际形势可能更为严峻,实现“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目标,需要我们付出极为艰苦的努力。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