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下的河北布局

【开栏的话】历史掀开崭新的一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大幕已经拉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总揽全局,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即日起,长城网将开设“治国理政新实践・河北篇”专栏,集中宣传河北省在党中央治国理政引领下取得的新实践、新成就、新经验,持续刊发通讯、评论员文章、微图解、H5特刊等,敬请关注。 长城网3月25日讯(记者 贺宏伟)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和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给河北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加快推动协同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河北省委、省政府抓住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机遇,鼓足干劲、奋力赶超。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协同发展对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是历史性的和转折性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2005年10月22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曹妃甸成立,标志首钢搬迁工程正式启动。借此,曹妃甸从渤海畔的一个县,迅速驶入工业化的快车道。 在首钢建设的带动下,一大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到曹妃甸。截至目前,曹妃甸已签约京津产业转移项目75个、总投资2453亿元,开工项目45个、总投资1376亿元。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已落户河北,今年将形成年产整车30万台的产能;保定筑巢引凤,优化软环境,吸引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三地已经集中打造了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一批省市层面的合作园区,以及一批区县层面的产业园区…… 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京津冀之间越来越多的投资占比,是三地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见证。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河北“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其中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是重中之重。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这一试验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以产业一体化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融合对接,实现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河北省确定了40个重点承接转移平台和重点园区,作为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载体,这些平台将成为河北承接京津产业集群转移的前沿阵地。 摒弃过去“你加一把锁,我勒一道绳”,关起门来搞发展的诟病,这两年,从燕山脚下到渤海之滨,一场打破地域藩篱、谋划协同发展的重大变革在燕赵大地上涌动、萌发。 道路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这个系统立起来了,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就立起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就很容易实现了。” 拿着一张交通卡,可以在京津冀地区通用通行;乘坐城际铁路,一小时就可以游遍京津冀;随着高速公路“断头路”的打通,进京将不再艰难……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推进,曾经的梦想正变成现实。 根据公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到2020年,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成形,将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 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干线铁路网和城际铁路必不可少。按照京津冀布局,未来还将建设高效密集的3400公里城际铁路网,实现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有机融合。 河北省积极与京津对接,破除行政区划壁垒,成立京津冀区域交通一体化领导小组。在中央和有关部委统筹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出台,京津冀交通网由“单中心放射状”向“四纵四横一环”格局转变。 津保铁路已于2015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铁路成为连接天津、河北及中西部地区的便捷通道,对于完善全路路网功能、加快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做生意的刘先生体会颇深。对他而言,过去出差,转车、转车、再转车,无数的时间浪费在纵横交错的铁轨上。津保铁路开通后,刘先生从石家庄坐上津保高铁,享受了一把“飞”的感觉,一个多小时就“飞到了”天津。 2015年,京唐、京滨两条城际铁路的先期工程正式开工,两条城际铁路迈开了实质性步伐,成为京津冀城际铁路网最先开工建设的线路。 目前,京津冀区域已基本确定规划新建23条城际线路,总里程将达到3400公里。在这里面,京唐、京滨、城际联络线、廊涿城际等8个项目会优先在近期开建,总里程1000公里。预计到2020年,以北京为中心的50至7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一小时交通圈”将如约而现。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三地的殷切嘱托。 刚刚过去的2015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15.8%;天津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7.1%;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8.7%。这是一组彰显协同治污的数据。 两年来,京津冀加强联防联控,不断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共同保护碧水蓝天,生态共建的底色日益亮丽。“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已经成为京津冀三地干部群众的共识。 河北省从2013年开始,治霾工作至今已持续三年,2015年河北省重污染天数是36天,比2013年减少了44天。在2016年一二月份公布的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中,河北已减少到仅有四个城市排在倒数后十位,足以说明治霾效果显著。 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贯穿全省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全省必须树立环境优先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底线,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步伐进度,打好打赢治理大气污染攻坚战。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三省市协同治污,《规划纲要》明确:到2017年,三地在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到2020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到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值得关注的是,不久前,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明确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 从协同防治大气污染,到保护区域水环境,再到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在协同发展“一张图”总体布局下,三地联防联控力度空前,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为永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2016年,随着《“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颁布,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区域“十三五”规划正式诞生,对进一步增强发展整体性和协同性具有重要意义。 蓝图绘就正当乘风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京津冀正在以更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激活全盘,构建一个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 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张“超级蓝图”将在三地展开,一张更美的画卷将在中国北方绘就,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正在向我们徐徐走来。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