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默中爆發還是滅亡,一名醫生如何面對信仰坍塌?

 2021年年初,一部羅馬尼亞紀錄片入圍第93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及最佳國際影片雙提名,這是羅馬尼亞歷史上頭一次有影片進入奧斯卡角逐,這部影片即是《集體》(又譯為《一場大火之後》)。該片講述了2015年「集體」俱樂部突發大火,因消防系統疏忽使得夜店顧客被困原地,最終導致幾十人死亡、百人燒傷的事件。大火中有37人僥倖逃過一劫僅受輕度燒傷,卻全在醫院治療過程中因感染去世,這不得不讓人們聚焦於醫院及其背後的醫療系統。緊接著,一系列關於「消毒水稀釋」的深度調查與報導由此展開,並引爆了人們對醫療體制和政治現狀的強烈不滿。電影《集體》的名聲大噪,讓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這個全國人口只有2000多萬、影院數量不到100家的"小國tadarise       

在此前,羅馬尼亞電影憑藉掀起的「羅馬尼亞新浪潮」在世界藝術電影版圖中佔有重要的分量,它自覺地形成了某種系統性的電影語法:手持攝影、長鏡頭、低照度、自然光,故事多集中於一天一夜,善於表現社會問題。這場浪潮濫觴於2001年普優的長片處女作《無命錢》——它曾入圍戛納「導演雙週」。。自2005年起,羅馬尼亞電影開始頻繁、密集地亮相於國際電影節,普優的《無醫可靠》於當年戛納獲"一種關注"單元大獎,開啟了整個"羅馬尼亞新浪潮"的輝煌篇章,併為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帶來了全新的電影語言。


2006年,波藍波宇的《布加勒斯特東12點8分》和米圖雷斯庫的《愛在世界崩潰時》在戛納電影節獲得重要獎項。2007年,蒙久的《四月三週兩天》在戛納電影節獲主競賽最佳影片,內梅斯庫的《加州夢想》也獲得了"一種關注"單元大獎。蒙久捧回金棕櫚後,羅馬尼亞總統為其授予國家最高榮譽「羅馬尼亞之星」,可想這場「新浪潮」對國內電影業的振奮與鼓舞。


2018年,阿迪娜·平蒂列的作品《不要碰我》摘得柏林金熊獎及最佳處女作,自此,作為美學風格的"羅馬尼亞新浪潮"告一段落,羅馬尼亞電影開啟了更多元的實驗手法及關注視野的時代。2021年,拉杜·裘德的《倒楣性愛,發狂黃片》榮獲柏林金熊獎,再一次印證了這次藝術轉向的合法性。


然而,在2018年,即「新浪潮」正式終結之際,出現了一部不論是在美學風格,還是題材選擇上都與繁盛時期的「羅馬尼亞新浪潮」如出一轍的影片,這部電影名為《醫者仁心》。作為一部劇情片,該片選擇的敘述背景恰是紀錄片《集體》所揭露的問題。這部影片是導演加泰林·羅塔魯和加比·弗吉尼亞·薩爾加共同合作完成的長片處女作,兩位導演均畢業於國立戲劇與電影藝術大學,值得一提的是,普優在此學校任教,這所學校也同時是蒙久、波藍波宇、內梅斯庫等扛起新浪潮大旗的主將們的母校。此外,《醫者仁心》片中飾演男主妻子兼同事的克莉絲蒂娜·弗羅托曾靠《山之外》獲戛納最佳女演員獎。


超級犀利士    

超級犀利士哪裡買 


《醫者仁心》以「消毒劑醜聞案」為原型進行虛構處理,圍繞男主角克利斯蒂安的視角展開。男主是布加勒斯特國立醫院的一名外科醫生,在一次成功的手術後,他的患者竟意外死亡,這讓他感到非常困惑。在展開調查的過程中,克利斯蒂安發現自己所處的醫院存在消毒水稀釋的驚天秘密,病人因遭受細菌感染而死。他在一次次試圖向旁人揭露真相中發現,「這關我什麼事」的話語充斥於周遭環境之中——原來這一秘密早已人人知曉,但從始至終都沒人敢站出來一起抵抗。

2条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