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报一年三谈中国经济权威人士到底是谁?

5月9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这是自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发声”谈中国经济,且均为头版转二版的高规格。 第一次是2015年5月25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2016年1月4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次就是2016年5月9日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 《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提出了五个问题,均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包括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权威人士在回答时,还涉及了股市、楼市、物价等多项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此次权威人士明确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这一说法与习近平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相呼应:“我国目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我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因此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针对几次“权威人士”的出现,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曾解释:他们出现的基本语境是,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级别领导人来发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说。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 权威人士到底是谁?有媒体分析指出,人民日报中权威人士是国家领导人的几率可能不大,领导人一般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此外,之前解读宏观经济政策的专家学者均进行署名。因此,综合来看,应该是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部署,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或国家发改委主任,国家发改委分管宏观政策研究的副主任等这样级别的官员和专家。 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绝大多数“权威人士”,语言都是人民日报惯常的风格,不会突出个体特征。但这三次出现的“权威人士”,在语言上却有着较强的“个人色彩”。 特别是这一次文中出现了“树不能长上天”“甘蔗没有两头甜”“保人不保企”“不搞半夜鸡叫”的活泼的语言方式,甚至出现了“我要强调的是”“依我看”等第一人称的说法。 财经评论员刘戈称,带有人格情绪的表达方式,比公文式表达,更接近于政策决策者的真实意图。综合新京报、东方早报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