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部署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今年年初,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中心商务区。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认为,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作用,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务实推进重点工作,交通、生态、产业3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重要进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京津冀良性互动取得成效,协同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会议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会议强调,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广大市民需要出发。要广泛应用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材料、工艺,建成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要坚持统筹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使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有机衔接、便利快捷。要充分体现中华元素、文化基因,也要借鉴其他文化特色。会议认为,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把握好城市定位,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要划定好大的空间格局,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实现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两线合一”。要提升城市形态,有更多开敞空间,体现绿色低碳智能、宜居宜业特点。要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定配套政策。会议强调,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必须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焦点政治局会议为何会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体现中央对北京寄予厚望,对副中心建设要求更高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这意味着通州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既是解决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有利探索,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一条新路,即通过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及城市空间功能的再配置,实现城市协调发展。这也体现了中央对北京寄予厚望,对副中心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和使命担当。北京要高品质高水平地建设副中心,为全国其他城市破解城市病、寻求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进行示范和表率。■ 链接看一看北京城市副中心【整体规划】 现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通州新城的范围,面积大约为155平方公里,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也正在编制当中,编制完成后还需要上报中央。未来通州与北三县将加强跨界地区统一管控,统一规划,实现“规划一张图”,共同开展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严控城市发展规模,加强生态廊道管控。【绿色出行】 建设一个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区,通过加密路网、形成小尺度地块、林荫路比例达到70%等方式,创造连续和舒适的步行系统,建立独立安全的自行车系统。【宜居社区】 建设适合步行、空间开放、环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规模控制在1至2公顷,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居住社区。通过增加路网密度和临街面积,促进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向居住区有机渗透。【公共服务】 城市副中心社区的教育、医疗、养老配套指标将全部高于中心城。构建步行可达、实用舒适、智能高效的“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公共空间】 建设完全对市民开放的滨水绿色空间,实现每个街区拥有一处高品质的集中公园绿地,实现约85%居民居住在距公园200米范围内,保障市民步行十分钟到达公园。■ 亮点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出现了一些新提法,其背后有何深意?●国际标准和中国特色、创造历史和追求艺术赵弘认为,国际标准就是要遵循国际城市的一般规律,按照国际先进的理念和城市建设高标准规划副中心。中国特色,就是遵循中国的现实国情,即在人口多、空间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如何体现中国城市发展的要求,并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避免照搬照抄西方国家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操作模式。另外,要留下城市的记忆和符号,要给人们留下永久的乡愁和记忆。追求艺术就是要留下精神,要把城市的实用性、功能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避免走“怪特异”,避免破坏整个城市建设的和谐性,要留下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的规划建设。●人民城市为人民赵弘表示,具体就是要从人的需求出发,以人为本。例如,从交通的供给侧瞄准需求侧,从人们便捷、宜居和谐出发,建设以公共交通、轨道交通以及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要满足人的需求,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城市的步行系统、绿色空间以及开敞空间等。举个例子,如果马路建得很宽车又很密集,大家过马路就会很困难,这时候就需要建设过街天桥和人行通道,进行人车分流,以人的获得感出发,更多体现在细节。●三个“示范区”、四个“城市”概念赵弘说,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意味着通州的定位要避免“摊大饼”,要把宜居作为主要目标,从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的多个角度,保证城市的科学定位和有序发展;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因为通州定位实现的过程,恰好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因此通州的建设要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更高层面实现城镇化;第三,通州毗邻天津、河北,如何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也是副中心建设中资源环境矛盾的关键所在。区域之间要打破行政壁垒,一体化建设布局,并为其他区域提供借鉴。绿色、森林、海绵和智慧城市首次用于通州的建设定位,赵弘认为,这要求通州要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满足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需求,避免设施滞后带来的城市灾害。●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工赵弘认为,在先规划后建设方面,通州和整个北京应该做了充分的准备。从聚焦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至今已有几年时间,这几年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规划,邀请规划专家反复选最优的规划方案;其次是空间载体的腾退。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地明晰定位,再开始建设,并没有盲目建设。通州目前初步有了规划,在空间上做了很好的安排,把中心城和郊区联系起来,把城市发展和文化也很好地衔接起来。本版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邓琦

目前还没有人评论

©2023 wailaike.net,all rights reserved